大家品读王永亮

大家品读王永亮

大家品读王永亮

日期:2015-12-01 17:05:24 来源:
关联艺术家:

美术 >大家品读王永亮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我和王永亮认识好多年了。他已经形成个人的风格,他画他非常熟悉的生活。在已经有自己鲜明面貌的基础上,又作了系统的学习、研究、努力,所以现在他的山水画,传统的山水技法更加纯熟,有内涵、文化精神,格调更高,表现了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他表现的大别山,以及他笔下其他的山水,都包含着一种中国画的人文精神。
  他做了不懈的努力,另外他也找对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个性化山水语言,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还有他在国家画院还担任了很长时间教学工作,跟赵卫他们负责一段时间的全国高研班,对各种山水、花鸟、人物,各个高研班的教学培训,也做了很多努力。这几届班都让全国的一些有作为又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在这个高研班得到学习,得到深造,得到开拓眼界。我也在他们组织教学的时候,办了几届人物高研班,这些学员们也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在全国的很多活动当中都崭露头角。在教学期间,为美术界培养新人,国画界培养新人做了他应该的努力。
  所以我觉得王永亮艺术成长的这几十年,应该说是一个他个人的努力,勤奋、持之以恒(结果),而且虚心听取一些老师、前辈的意见,努力勤奋,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再一个就是他很有悟性,又能够融汇各家之长,使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得到提升。他的这种艺术的悟性、理解跟自己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就是说他能够把他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能够运用。
记者:王永亮老师在理论方面出了一本书,《中国画与道家思想》。
  刘大为:对,我看了。永亮不只是在山水画的技法上,在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并且他还非常注意学习,那种理论的学习,理论的研究,理论的探讨。《中国画与道家思想》这本书他也送我一本,我也看了。这里边也有个机缘,他的家乡太和旁边就是老子的故里,所以道家思想在这一带,形成一个氛围,对当地的影响很大。而且这一带历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包括曹操,沛县的刘邦,还有近现代很多名家,特别美术界的很多名家如李可染、刘开渠。淮河流域在历史上虽战乱不断,但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道家的思想用到文化艺术上,也是非常相通的。永亮把道家这样一个学说,跟绘画理论结合起来,我觉得写得很好,他把绘画理论跟道家的一些基本观点阐述得还是非常清晰。当然对中国画理论的研究,很多人都从不同的角度,道家、儒家,甚至佛家,禅学,都融汇到中国绘画理论里边,我觉得都可以。永亮能有这样的研究,在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理论上又提出自己的一些主张,我觉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很多画家应该去努力的一个方面。不止是要有创作实践,有绘画的技能,绘画的艺术创作这种能力,也要对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学习,甚至提出一些观点来,我觉得对一个画家的全面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记者:王永亮作为国家画院的一名专职画家,从事山水画的创作,请您对他的艺术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杨晓阳:永亮作为国家画院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画家,长期以来坚持写生,贴近生活,不断努力地从写生中间提炼创作,我觉得这个路子他坚持得很好。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源泉就在生活,这个大家都达成共识。但是很多人在这个经济社会,慢慢地把生活就淡忘了,慢慢地就去闭门造车了。大量的写生,这是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认识上要明确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不能断线,风筝不能断线。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到生活中间培养一种感情,到生活中间写生,从中间吸取营养。生活中有很多很具体的、很生动的、很实在的一些创作素材。在生活的磨炼中间艺术家就丰富了。他不断地通过写生来深入认识,我觉得这个路子是必须坚持的。永亮这方面坚持得很不错。
  我觉得通过写生是对于那种假大空的东西,对于那种脱离生活、没有生动的生活细节、没有感情的东西,没有细节不耐看的东西,是个矫正,是一个补充,长期地坚持贴近生活,画面慢慢就丰富起来。创作当然是高度提炼的,是变化的,是概括的一种东西,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生活体验和写生,画外的功夫不够,在创作的时候就比较贫乏,我看他这几年不断的进步,得力于他不断的写生。这个态度其实对创作很重要,不只是说我们深入生活是流于一种说法,真正坚持了写生,画出来的东西就很生动,很鲜活,很有内容。这样创作概括的时候,就有依据。所以我觉得他这几年不断地进步,跟他的写生是有关系的。而且永亮画画的量很大,他非常用功,他在写生的过程中,创作的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从画上能看得出来。画的工作量和态度、和最后获得的效果完全是成正比的。
  记者:请您谈一下他的风格。
  杨晓阳:风格,是一种长期训练,长期创作最后形成的必然结果。目前永亮的风格,应该讲,还是从写生到创作这样的一个路子,属于现实主义反映的这一路。从目前来看,他还是走生活之路,写生之路。我觉得他的风格还在变化之中。他有这样的一个基础,将来还会有更高的发展。
  记者:很多评论家评价他的山水画叫田园山水,您怎么看?
  杨晓阳: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比较符合他的风格。田园风格主要是指题材方面,题材是表现田园风光,也是田园风格。画法是来自于田园生活的写生,这也是他的一个特点。综合起来讲,他是不脱离生活的。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最后提炼概括形成现在的创作。这样的创作应该说是比较丰富的,比较耐看的一路。
  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王永亮作为我们中国国家画院的一位中青年画家,他这几年来在山水画的创作,还有对中国画的一些研究上,还是取得了很不错的一些成就。
  王永亮在艺术事业上非常的勤奋,肯于动脑,肯于思考,关注生活,同时他还非常多方面地对中国画作一些学术思考。所以他有一种综合的创作能力。特别这几年,他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研究上,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这方面得益于他对中国画学术上的一些思考和学习,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特别重视中国画的写生,乃至于最后把它从一些学术思考、艺术思考,对生活的关注,把它再投向到中国画的创作上。
  王永亮是安徽籍的画家,所以说他对他们安徽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安徽的大别山,他情有独钟。大别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有很多在近当代我们国家的发展和革命的事业的一些事迹。每年他都抽一些时间到大别山去体验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做一些写生。甚至于当场作一些对景写生。
  实际上从我们中国的山水画来说,写生和观察山水,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了解,我们中国文化中是人与自然交流的一种方式。把一个地域,一个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积淀和它的历史,作一个综合的考察和关注,有一个总体印象,有一个总体的感受,然后在感受中,将体会上升到一种体悟上,对它的一种整体的印象,整体的风格,整体的味道,要有所把握。这就是中国画的一种观察方法。
  但是这个要慢慢走、慢慢看、慢慢体会、慢慢地感悟。一石一景今天看和明天看不一样,明天看可能和后天看又不一样,所以说它是一种连续性的整体把握、整体认识。王永亮在中国传统绘画的这种观察方法上,做到了身体力行。他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在这方面有所感悟,大大地提高了他对自然的认识,特别是对大别山风光的整体的一种了解,同时从中也找到了一种表现的手法。他笔下大别山的山山水水,都是带有感情的。第二个就是他的画作中,能够通过笔墨,深入地表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因为王永亮同志过去还参与我们院的教学工作,又参与创作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常组织学生、画家外出写生。他有一种综合的能力,每到各地,能把握一个地方的一种气息,一种味道,这在山水画创作过程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他通过这几年来对传统的研究,提高了笔墨表现能力,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这种文化性,对中国绘画的中国文化精神,有了很大的了解。又通过这种写生,对生活、对自然的规律有所体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的营养,对他的创作,在今后来说都是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记者:他还出了一本书《中国画与道家思想》。
  龙瑞:对。我们中国文化有一种特征,有我们文化的精神在里头,可以说对自然的观察,应该是一物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就是说从一个介质可以纳大千世界,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思辨性,带有对事物观察、体悟的一种方法,就是说我们要从大自然中很多的方方面面,自然中的万世万物体会到最高的整体认识上来。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有规律的。我们的思考,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对艺术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要把它上升到对总体的一种把握,这就是境界。境界高,艺术就高,境界决定了我们艺术的气象,我们艺术的品位,所以说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也好,道家思想也好,对我们的艺术的这种形态,艺术的表现,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中华文化的艺术有它的特殊性,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的艺术。所以在这一点上,对我们中国的佛教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乃至于儒家思想的研究、了解,实际上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的把握。永亮这些年,他的绘画之所以有长足的进步,就是他把触角伸向了这些方面,这是非常明智的。这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如果对这些方面不了解,就是对我们整体的文化精神的不了解。所以我想永亮这些年不容易,他能做出这么大的一个成就来,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李宝林(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永亮这几年的艺术进步很快,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很大一个台阶。原因就是他比较主动写生,他写生很用功,只要有空,都会抓紧时间到下边去,所以他写生的画很多。直接用毛笔来画,这样就不仅是跟自然的接近,给生活增加了积淀,同时在画的过程中,就有笔墨上的一些探索,因为这是把生活变成艺术,把生活变成国画,这个中间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一个是对自然、对艺术的理解,还有就是笔墨上要理解得很到位。因为你想得很好,笔墨跟不上,这个中间如果断裂,就要用很大功夫去找。他直接用毛笔在宣纸上写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理念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张璪说的一句话。中国画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沿着这样一个理念进行发展和演变。不论怎么演变都离不开这样一个创作原则。这个创作原则一直到现在,包括很多近现代艺术家都脱离不开这样一个创作原则。生活在我们脑海中要有印象,有理解,有感悟,这就是“外师造化”的过程。
  画山水画尤其要以大山为师,以大山为友,和大山交朋友,在山里头去观察体验,和山水之间要进行一种互动,这样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神韵,大自然的表情。山也是有表情的,比如阴、晴、雨、露,这就是山的表情。山也有山的性格,比如有的山很高耸、很挺拔,有的山很平易、很缓和、很柔美。山有不同的性格,山有不同的表情,山有不同的气韵。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你要跟山建立深厚的感情,对生活要有很多积累。山就会像你的朋友一样,像你的老师一样,永远在指导你进行创作。但是,同时也要“中得心源”。“中得心源”的过程就是看到自然的东西,我并不是把自然的东西如实地描摹下来,对自然有了一种认识,一种感动,一种感悟以后再画出来。也就是带着感情,带着自己的认识来画。
  所以中国画与西洋画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的中国画,真正的山水画,跟一般的画也是不同的。山水画是画自己感悟的山水,自己心中的山水。不是看到什么画什么。
  记者:您觉得他在画大别山的过程当中,是否有自己的探索?
  李宝林:因为每次永亮到下面画一批作品,都拿来给我看。他画的东西,画得很有想法。另外就是画出来的东西有生活气息,他不像在屋子里胡编乱造的那些画,永远是一种空对空的游戏。他到生活中画,就感觉到有一种生活的气息,包括一草一木、一山一树,那些山水、小路都充满了生机。他每次写生回来的作品,我都看。每次回来就有一大批作品,看着很亲切,很生活。因为他对这一带山水也充满了感情,大别山这一带他去过很多次。所以对大别山首先是他很熟悉,然后是很有感情,所以他画出来的东西就很有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他把笔墨问题、表现问题、意境问题同时都研究解决。虽然是写生,但是李可染说过一句话,在创作中写生,在写生中创作,并不是简单地把现实生活,眼睛看到的生活把它照搬下来,这里面有很多的功夫。这个功夫下得深以后,对自然,对山水,对艺术都会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深入,才能创作出笔墨生动的作品。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因为永亮跟我讲了很多故事,他在生活中,这张画有什么故事。在那儿,这个房子怎么样,这个树怎么样。这条路怎么样,他都有很多故事。带着很浓厚的感情,很浓厚的兴趣去画。所以他画的东西让人感觉可以亲身深入到里面去,就是古人所说的山水画要可居、可游。看到永亮的画以后,就觉得这个地方在那儿住很不错,也可以到这儿玩一玩,从这儿有一条路走进去,一直上山。他不仅表现了大别山的那种情趣,也表现了大别山的那种意境,表现了大别山那种神韵。
  记者:有的评论家给他的作品定位说:他画的一种田园山水。您怎么看?
  李宝林:是。大别山地区不是像泰山、黄山,也不像我画的西部那种大山,气势雄壮、雄伟。因为大别山是生活气息非常浓的一个地区。虽然有的山像南方山,很秀美,但有的山也很壮美。大别山具有南北风格,南北不同的地域的特点。所以每一个小山,每条小路都充满着一种田园气息。特别是永亮他画的这些山,都跟人文景观结合得非常好。小村落、几户人家,一个山村的起伏变化,画得很好。大别山这样画更有生活气息,更有那种田园风味,更有那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的意境。
  记者:王永亮老师结合道家哲学的一些思想,出了本《中国画与道家思想》。您怎么看?
  李宝林:他是在哲学、在文学方面都有比较好的修养。有人说过,一个艺术家应该也是很有思想的、有哲学理念的人。为什么?因为画家画的不是简单花、鸟、山、水,所以有的人画画深入不进去,看着很简单,没有思想,主要是画的内涵不够。中国几个大的哲学思想,一个是儒家思想,一个是道家思想,再一个就是佛家思想。这几个思想在理念上有很多差别。比如儒家更注重修养,比较文雅,比较温良敦厚。道家更注重生活的情趣,在生活当中追求和自然的融合……这三家思想虽有很多区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的融合,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亲近。
正因为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得非常好。山水画,就是画人和自然的一种关系。
  记者:王永亮老师把道家思想和中国画的理念联系在一起出的这本书,这种研究对他的山水画画法有什么意义?
  李宝林:这个我刚才说了。道家思想对山水画是很有影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家的思想。道家  思想更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更注重内容,有点开放的思想。比如儒家思想很讲究人的修养。道家思想非常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人生来讲,很注重现实的东西,就是人要养生,要跟自然息息相关。佛家更注重来世,更注重一些虚幻的东西,更注重那种出世的意境和修养。
  哲学思想能引人有一个很好的思考,有一个信念,有一个哲学理念,有一个审美选择,它可以使你的艺术能够不断地深化。一个画家如果没有思想,没有修养,没有一个哲学理念的支撑,就会感到很苍白。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我对永亮应该说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作为国家画院的山水画家,多少年来,数十年如一日在实践和探索,勤奋、刻苦,对艺术执着追求,这可能要超出一般画家对艺术上的一种感情。无论是付出的精力,无论是付出的时间,无论是他在这个事业本身上的这样一种思想和信念,他确实都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他在这些方面做得真是非常好。艺术实践本身展示出了他的实践成果,同时我觉得王永亮他还有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特别注重于理论研究和理论上的一种归纳和整理、总结。这样又使得他的艺术实践成果在理论层面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为他有这种理论思考在里面,也还会产生另外一种对于他实践本身的要求和规范。所以我们能够看得到除了他本身的研究成果和他以研究成果作为理论高度,对于实践成果的一种指导过程当中,他可能是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循序渐进,确实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所以我觉得他对艺术上这样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我们现在期待着他能达到最高峰,但是在达到最高峰的过程当中,他对事业非常清楚,他的精神是非常明确,他对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有着相当的高度。
  在实践过程当中,内容和形式相互之间如何统一,如何达到相互之间的一种完美的结合,他一直在努力实践。他有了这种理解和认识,我觉得他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觉得从他的作品当中,我还确确实实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他从精神层面上有了很高的一种理解和要求,我觉得他对民族文化传统确确实实挖掘得比较深刻的。特别是笔墨文化传播这一块;民族文化精神这一块。对笔墨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展示,当然不仅仅是一种形象性的、基础性的,有很多内在东西的一种挖掘,这种挖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在丰富着这样一种民族文化传统,他做的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到生活当中去,到自然当中去,他那种热爱生活,喜欢生活,热爱人民、热爱朋友,跟朋友扑面而来的一种很自然的气息,其实都体现出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感受。所以他的作品当中,比如说体现出来主动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非常自觉地让大家都看得懂他的作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让大家都看得懂,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什么呢?叫专家点头、群众拍手。其实我觉得艺术要达到最高的一个境界,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高度,不是说谁都看不懂,可能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不是说谁都看不懂,就变成另外的一个境界。我觉得这个境界作为我们当代画家,或者是说跟时代联系比较紧密的画家,艺术创作是要跟时代同步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特别是像这样的画家,就是要让人感受得到他的作品,专家一定要点头认可,觉得他在艺术实践的创作高度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时要让人民群众看得懂,大家理解,包括方方面面,你至少要用你手中的画笔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个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我觉得王永亮做得应该说还是比较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王永亮他的努力在实践他的个人风格的一种实现。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画家大家都清楚,他有着对艺术这样一种执着,个性的发挥,个人风格的创造,个人风格的形成应该说是对一个画家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人云亦云,最后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我觉得这个艺术发展就非常平淡,就不会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就不会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不会形成中国艺术百花园当中百花齐放这样一个环境。所以鉴于这样的一种情况,王永亮努力营造他自己的一个精神家园,努力地把他个人的这样一种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对内心的一种理解和挖掘,具有他强烈的个性特征。他的作品表现的是现实内容,现实生活。有着现实给予他的一种精神弥漫在画面里边,同时他又有着一种强烈的个性风格的实践探索在里边,所以我又觉得他打着他个人的一个精神烙印在他的作品当中。
  我们都感觉到他在这方面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做,当然了这些东西对每个画家可能都是这样一种要求,但是他很自觉地在做,在努力,在前行,在完善,在充实。最后要达到那样一个高度。所以我们对王永亮也有着这样一个期盼和希望。就是希望他在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整个过程当中,既要把握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这样一个滋养,又要对生活,对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要对民族、对人生、对社会、对当代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一种理解、认识和把握,并且拿出很贴切的一种语言形式去展示、去表现、去表达,最终能够有着深深烙有他精神印记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呈现给百姓,呈现给中国美术史。
  赵卫(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永亮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共事已经有七八年了。这几年他的山水创作有了明显的进步。他是一个勤快的人,从到国家画院以来,每年都坚持去写生。长期地坚持写生,使他的创作有了质的飞跃。我觉得他在山水创作上已经有了自己的面貌。
  王永亮的山水风格,我觉得还是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格。他笔下的山水有北方的样式,但是大多还是安徽一带地域特点,从他的作品上能看出来他对他家乡那种深切的感情。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来说,认定了这个方向,就应该不断的强化它,让大家都能看到,认可这种风格。我觉得他已经取得了一个明显的成绩。
  记者:他好像也挺喜欢看书,对文学也挺喜爱。
  赵卫:永亮除了创作以外,很多时间也在进行一些山水画理论的研究,包括道家思想与中国画关系的一些研究,他在这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除了画画、创作以外,他还在各种刊物发表不少文章,阐释自己的观点。就是说他不是在没有目的地这么随便画,而是有思想的、有想法的,在创作上有自己的追求,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目的。这方面他做得还是到位的。
  记者:您感觉平时王老师的性格是怎样的?
  赵卫:永亮表面上看大大咧咧,而且说话很随便,其实他是一个很执着的人,也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就如刚才所说,每年他总会抽出时间去写生。而且,在创作上也会下功夫。
  张志民(山东省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永亮尽管他出生在南方,但是他受北方这种雄厚文化的影响,他的画面体现了一种北方的苍茫、博大的气势。
  王永亮是我的好朋友,他的画我感觉是很生活的,这一点和我有很多共鸣的地方。一个艺术家如果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我相信他画不出有生命的、有文化精神的绘画来。所以说王永亮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特殊的关注,包括对人民生活的一些感受,还有大自然的阴阳的变化,在他的画面当中都有所体现。
  概括地说,他极尊重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模式,又尊重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一种营养。他画面上体现了一种传统功力和对生活的感受,所以说这样的画就会体现出一种时代感,笔墨当随时代嘛。我感觉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山水画家,这么勤奋,这么热爱生活,而且一年能画出那么多画来,还是令我羡慕的。
  他现在画了大批的写生。写生得有几个前提,一个是不怕苦,热爱大自然;再一个得有时间。我想他作为国家画院的专职画家,时间是比较充足,确实画了大量的写生,特别是他有一些小的写生稿,我感觉到这个不光是有一种山水画创作层面上的收获。另外我认为他通过写生对大自然和不同的风土地貌,收集了大批的创作素材,这样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钢筋、水泥、砖、建材都准备好了,还愁盖高楼大厦吗。所以说写生的重要性,我认为在这方面他体现得很好。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建材具备,不缺材料了。我也相信他今后会建设成非常好的高楼大厦。
  曾先国(山东青岛画院院长)
  王永亮应该说是在咱们中国画坛非常优秀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画应该说是具有北派山水画风的代表性画家。他的作品气势博大,用笔苍茫,画面构图饱满,体现了一个山水画家驾驭整个山水章法、构图等方面的能力。就是说在各方面比较全面的一个艺术家。他大量的作品,好多是通过写生而来,通过体验生活,通过采风。因为我本人也是从事山水画创作,所以说我觉得他的画还是非常有内涵,非常有激情,非常有意境的。从他的画里头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画家对自然、对人文境界的追求。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在龙年新春,“信步大别山”——王永亮山水画展在郑州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美协致以热烈的祝贺。王永亮是全国的著名山水画家,我认识他很久了。他还在安徽太和工作的时候,我代表美协去参加当地举办的一个全国五县美术之乡联展的时候,我看到他在那儿主持这个事情,也看到了他的作品。后又调到北京,成为中国国家画院的一级美术师,成为全国的著名画家,他这些年来在艺术上的成长,我也亲眼目睹,看到他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
  这个展览可以说代表了王永亮近年来在山水画方面的创作成果,他是最早就画他熟悉的安徽北部跟河南南部的大别山山区、田园风光的。他的作品继承了传统,继承了我们优秀的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皴法、章法各个方面修养,然后加上自己在生活当中的感受。他的笔墨是有继承、有开拓、有自己的鲜明的风格,可以说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条个人风格鲜明的山水画之路。
刚才马国强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也非常同意。他的作品有很多表现河南的大别山的风光,河南的很多山村的风光,我想会跟河南的艺术家的交流,也为河南省的文化的繁荣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这里边还有他的老师宝林和我的少量的作品展出,我们是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得到河南艺术家的批评指正。再次祝永亮的展览圆满成功!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永亮的山水画展“信步大别山”在郑州举办,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展览。他多年来一方面是深入系统地研究传统,对传统的这种山水画的笔墨、皴法、章法这样全面地学习继承,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另外一方面是他关注生活,多年来在生活当中写生、观察,就像他展览的名称“信步大别山”一样,在大别山采风、写生,几乎每年都去几次。所以,他的山水画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表现他感受深刻的生活,然后创作出个人鲜明的艺术风格的山水画。他这十几年来进步非常明显,因为我认识他十几年,尤其是这个展览,可以说是他最近几年来创作的一个总结,一个展示。很多写生稿都非常生动,鲜活。在写生的基础上,他创作了很多大幅的山水,场面很恢弘,整个画面构成也很完整,特别是笔墨上的滋润和苍劲,他都处理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在山水创造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通过这个展览,我想今后他会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系统地对传统的深入学习、研究,会有更大的成就。祝王永亮展览圆满成功。(这段文字来自展览现场的视频采访)
  李宝林(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记者:李老师也谈谈您对王永亮老师艺术的一些看法。
  李宝林:他这次到郑州展览,表现了永亮对河南的感情,因为永亮的画主要是画大别山。我跟他认识以来,他一有空就到大别山写生,所以画了很多写生作品。他的这些作品都是根据写生来的。永亮现在这两点做得很好。第一,一手伸向传统,在笔墨上,在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念上下功夫。另外一个就是注意深入生活。所以他的画既有传统的笔墨语言,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记者:我看他这次展出的画的都是比较大幅的作品。如果画这些大作品没有生活的话……
  李宝林:画这么大的作品,如果没有生活基础,那画就没有看头,就会变得很没有生活气息,比较空洞。所以永亮在生活上下功夫,在他的作品里让人感觉到很亲切,很自然,生活基础也比较深厚,所以他的画让人看了就比较耐看。
  记者:您感觉是不是他在创作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风格。
  李宝林:永亮比较用功,他到生活中去接触大自然,这样就在生活感受当中来体会传统笔墨的一些技法,所以在他的山水画当中有很多自己的创作,因为只有在生活中感悟当中画出来的东西,才有自己的体会,有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很高兴参加王永亮山水画展的开幕式,王永亮是我院的专业画家,作为王永亮先生的娘家人,首先我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向为此展览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各位领导同志,河南省文联、省美协、升达美术馆和河南省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要特别感谢专程赶来郑州的中国美协刘大为主席和永亮先生的恩师——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的热情支持。同时向王永亮山水画展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王永亮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他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其画作具有清晰的传统文脉和鲜活的当代特征,近些年他多次赴信阳大别山地区写生,创作了大量的以大别山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形成了自己厚朴清新,逸韵深厚的,既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机制,又具有鲜活的生活信息和独特的个人面貌的山水画风。今天的展览是王永亮创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同时从王永亮个案出发,折射出的是传统中国画的强大生命力。王永亮的创作实践同时也证明了紧随时代步伐,面向生活,拥抱自然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流方向。
作为同道,我为永亮高兴,最后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马国强(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
  王永亮先生是我们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是我们国内具有影响的一个山水画大家,他的作品具有传统的功力,同时有现代的构成,是传统和现代完美的结合的一个典范。他的作品另外一个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很多作品来自于写生,特别是他的写生作品来自于我们河南一带的大别山,很多是在我们信阳写生完成的。因此我们看作品的时候,有很多亲切的感觉。他的作品既有很好的技术含量,还有我们丰富的社会含量,我相信这个展览会对我们河南的美术创作事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谢冰屹(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我看了永亮的画,有几点看法,首先是他对生活的热爱,这次画展全是画的大别山区。他从小就生活在大别山区,对这片厚土有着深深的眷恋,有着深深的热爱。
  他的画笔能把大别山区的这种风貌展现出来,我觉得他是非常热爱生活的。然后牢牢地把握住了一点就是笔墨山水从生活中来。再一点,我觉得他在水墨的表现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在他的画面上有淡墨、有浓墨、有积墨、焦墨,这些各种笔法、墨法交织在一块,产生了一种比较深厚、浑厚的感觉。再一个,他在传统绘画方面也做了不少继承发掘的工作,把传统的笔墨和现代的构图构成结合在一块,创作出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记者:好像他画的都是大别山。
  谢冰屹:对,因为永亮小时候就是大别山的人,他就生活在大别山,他了解这块土地,所以说他要表现这些东西,画自己最熟悉的,画最能感动自己的。我觉得我们画家就应该画这些东西。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