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导师吴冠中

怀念我的导师吴冠中

怀念我的导师吴冠中

日期:2016-02-05 10:26:08 来源:
关联艺术家:

>怀念我的导师吴冠中

 文/张振家

  师生之情是永恒的!它不会随着岁月的流淌渐模糊,而是随着生命而延展。我的导师吴冠中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影响我一生并令我始终仰望和怀念的导师。

  我时常翻开影集,看着与导师吴冠中先生合影的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一种特殊的情结总使我无法平静。让我感动着、回忆着、并努力去寻找和先生一起的那段值得永远留恋的岁月……我与先生的师生之情是从一九八五年开始的。那一年我进入中央工艺美院学习,并十分有幸的受教于吳先生。从此便与先生结下不解之缘。回想起我与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先生第一次来为我们上色彩绘画课。之前我与先生从未谋过面,八十年初,先生以他反唯物论者“内容决定形式”的官式教条,坚称“形式决定内容”的美术新观念而在美术界名声大噪。成为当时美术界引人关注的艺术家。当得知先生要来上课,我与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当系主任权正环先生陪着一位消瘦的老人,出现在讲台前,当时谁也不会将眼前这位体格瘦小、面容慈祥、布衣简朴、随手还拎着个蓝印花布袋的平常老人与自己心中那个誉满画坛的大画家相提并论。可当先生开始为我们上课,便语惊四座,倾刻间就彰显出其与众不同的大家风范。当时教室里没有话筒,但先生却声音高亢,生怕同学们听不清楚,几乎是句句叫喊。他操持着苏南普通话,整堂课始终充满着热情,话语虽简洁,却句句都能打动你的心扉。在场的同学无不被先生的艺术魅力而折服。先生授课经常以诗带言,用诗达意。有强烈的吸引力,清新、生动、浪漫、感人,并有摧人奋进之感。所陈述的艺术观点也完全是新颖的。让我记忆最深的一段话是,“搞艺术创作首先要懂的美,不能做美盲。漂亮不是美!美不是漂亮!漂亮讲的是那个质感细腻,美则往往是造型艺术里面的独特性所构成的美!我觉得张大千的画属漂亮,而潘天寿的画作是美,能感动人.”此前,我从未听过这样对美的理解与诠释。这种强音的背后所蕴含的真情与厚重的责任感。令人无不为之动容。这第一堂课我们都被先生的艺术魅力而深深的吸引。听着听着,我仿佛觉得先生不再瘦小,而象一座艺术大山,高高的树在我的眼前,令我一生仰望。从那时起,先生以及他的艺术思想便一同走进了我的艺术生命里。

  吴先生名气虽大,但对我们这些学生却是十份的耐心与谦和,他对教学育人工作也是极其认真负责的。先生给我们上课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的理论上,有时他也同我们一起外出绘画写生,无论环境如何,他都与我们同吃同住,在写生现场,给我们示范,传授绘画技法。有时他又把教学搬到他个人画展的现场,结合他的创作体会给我们讲美学。记得那次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这是先生第一次将自己的水墨画向世人展示。很荣幸让我们先睹为快!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看懂先生的那些抽象的水墨新作。先生带着我们在他的每幅画作前十分耐心给我们讲授他的艺术思想和求索之路。他说:“点线面的组合不是随意的放纵,是从自然中来,形式的美感可以启发内容,抽象美的形式是画的灵魂,但抽象美搞不好就是抽象丑…….聆听着先生的教诲,倾刻顿悟。我明白了先生画面上的那些奔放的游丝,那些韵点,那些排刷出的灰块,仿佛在不经意间的组成都恰到好处,形成了某种形相,自然界的物形,经由这些不期然而然的点染,萌生着简约的气息,从纯美感的笔、线、点、面、色、诸多元素的鲜活配搭中,道出了先生对形之美的新思想。我从先生的画作里开始感悟到有毕加索抽象线条的耐人寻味,有莫奈印象光影的光彩炫目,有梵高朴实真切的乡愁情怀,融通中西艺术之特点,表现一种独具一格的大气之美。先生给我们上的这堂特别的艺术课,让我如沫春风,久旱甘霖。先生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艺术上对我的启迪与辅导,让我一生厚用。先生就是这样以各种形式把我们领上一条大美艺术的道路。先生不仅教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发现美和表现美,更教我们怎样以美去做人。先生常对我说:首先要做好人品,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先生在绘画和人生中坚守着中国文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传统和刚直不阿的气节,他的绘画作品品格高雅,有理想,有诗意,有信仰。他的人生态度和作品气质与世俗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些都深刻的影响了我们,让我们真正懂得真善美。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是何其难能可贵。

  和先生相处的那些岁月,师生间特别投缘,所以感情之深。到了我们学业有成即将离开美院了,心中充满着依依不舍,相约到先生家话别,那些年,我经常去先生家上门求教,对先生家我已是熟门熟路了。先生一直居住在方庄一处老居民楼里,房间不大,画室很小,也就十几个平方,他自称是袖珍画室,可就在这样的一个蜗居里先生却创作出一幅幅宏天巨作来。因来与先生话别,很珍惜这次最后的机会,我顺便又带了几幅写生作品请先生指教。那天,先生特别高兴,对我带去的作品一一作了认真的点评,最后我们还在一起合影留念,临走时,我请先生为我写点什么,先生考虑了一会,然后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高放风筝勿断线,与振家同学共勉”。写罢,先生似乎也很满意,他笑着对我们说:“这个字写的好!留着吧”。就这样先生给我留下下珍贵的一页。这一页日后一直成了我对艺术感悟的最高境界。那一天,我感到无比幸福和难忘。

  离开美院后,我走上社会,和先生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但只要赴京出差时,我总要抽空去看望先生,有时还带上自己的新作继续聆听先生的教侮。先生从不嫌麻烦总是耐心给我的作品进行点评辅导。他总是鼓励我要勇于创新,大胆去破除陈规。他对我说:“开始你可以先穿着大师的拖鞋去走路,走一阵子,还是要把拖鞋脱掉”。和先生相处的这些年,让我深刻感受到,他不仅艺术超群,令我敬仰,其人品更让我欣佩。先生一生为人低调,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光明磊落。晚年虽身份九重,财富倾城,却淡然处之。先生一生最敬佩鲁迅,鲁迅的精神也一直在其血管里沸腾,他愤丑嫉俗,敢于吐露真言,言出于心,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从倡导“形式美”受到批判,到后来“笔墨等于零”以及“中国美协只养鸡不下蛋”,还有“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要落后”等犀利的“雷语”,且无论今后对与错,都是对中国美术发展的提示与警醒。同进也反映出先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有责任、有忧虑的中国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我能与先生有缘,成为他的弟子,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如今先生虽然去了,但先生灵魂不死,精神永存,他的画作仍在延续着他的故事,延续着他的人格。他是我心中的一颗天外之星,永远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当今这个混浊的艺术世界里,这颗星更显得是那么的纯净,而光芒四射!永远在我心中闪烁。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