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石见证秦朝辉煌 开启泰山碑刻先河

泰山刻石见证秦朝辉煌 开启泰山碑刻先河

泰山刻石见证秦朝辉煌 开启泰山碑刻先河

日期:2016-06-24 10:14:49 来源:新浪收藏

资讯 >泰山刻石见证秦朝辉煌 开启泰山碑刻先河

  秦“泰山刻石”,原矗立于泰山之巅玉皇顶南沿之下约7米碑亭处,是“五岳之首”泰山最早的刻石,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封禅泰山时首刻。《岱史》记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毁中有誉,一语中的。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李斯篆碑》,四面环刻,广狭不等,石高四尺九寸、横一尺四寸,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计三面,为始皇诏,全文144字,内容颂扬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和治理国家的愿景;后半部分占一面,为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出巡时加刻诏书,共78字,同为纪功歌颂始皇盛德。其事及辞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较详记载。
  汉代至隋唐,泰山刻石鲜有提及,宋代以后为人注目,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刘跂《秦篆·谱序》等皆有著录。据清道光年间《泰安县志》记述,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刻石犹在岱顶,可辨识者凡146字。明嘉靖时,移置于碧霞元君祠西墙外玉女池旁,但已只有后半部分4行29字。清雍正后,刻石或毁于火,或坍于墙,或失于盗,饱经沧桑,屡遭劫难,最后仅存残石2块共10字,嵌置在岱庙东御座内,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传世泰山刻石拓本中,年代最久、存字最多、最为著名的是明代无锡安国所藏北宋拓本,一册165字,一册53字,各纵27.8厘米、横14.3厘米,20世纪30年代流入日本,今藏于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国内以清聂剑光摹刻29字明拓本(尾有清同治年间龚易图跋、邓其镳跋、匡源跋)、徐宗干摹刻29字旧拓本,以及10字拓本较为常见。
  泰山刻石相传为秦朝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撰文并书丹,是小篆惟一的传世真迹。李斯时任丞相,先后随秦始皇、二世胡亥东巡登临泰山。刻石上承甲骨金文、圆石鼓文遗韵,下开汉隶唐楷先河,峻拔古厚,骨力丰沛,雍容渊雅,其雄奇威严之神采、山岳庙堂之气象,为秦篆正宗,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刻石整体浑厚严谨,强劲平稳,骨肉匀称;结构上紧下松,左右对称,横密纵疏;字形体态狭长,圆方兼顾,庄严规则;线条劲如屈铁,似锥画沙,飞动流走;行笔藏头护尾,横势稳健,纵势豪逸,大小粗细相仿,气魄宏大。与先秦书法相比,泰山刻石虽法度谨严,但渐去繁杂交错的形式,变为简化而有规律,转折流利,突出了圆笔曲线之美、装饰之美,篆书至此,臻于完全成熟。恰如唐张怀瓘《书断》所誉:“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势飞腾,其形端俨”;“作楷书之祖,为不易之法”。
  历代对泰山刻石评价极高。唐李嗣真赞之:“秦相刻铭,烂若舒锦。”宋刘跂称其:“李斯小篆,古今所师。”鲁迅认为:“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石不能言最可人。泰山刻石见证了秦朝的鼎盛辉煌,开启了泰山碑刻的先河,是泰山碑刻艺术的不二翘楚。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