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津阁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即将开拍

北京文津阁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即将开拍

北京文津阁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即将开拍

日期:2016-07-20 14:26:19 来源:卓克艺术网

拍卖 >北京文津阁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即将开拍

预展时间:7月27-28日,9:00A.M-9:00P.M
拍卖时间:7月29日,1:00P.M
预展及拍卖地址:北京伯豪瑞廷酒店(朝阳区光华路15号)

   北京文津阁2016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7月29日在北京伯豪瑞庭酒店举槌。本场拍卖会,我们从征集到的拍品中精心遴选了454件拍品,分为中国书画和文房雅玩两个部分。其中书画部分368件,除有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林风眠、黄胄、吴冠中等名家大师的精品力作呈现之外,我们还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启功书画专题”“吴大澂书画专题”“吴昌硕书画专题”“书法专题”“古代绘画专题”等精品版块。另外近一百件的“同一藏家无底价专题”也成为此次拍卖的小亮点,来源好,作品精,无底价,实为难得,值得关注。文房雅玩部分共86件,包含名家印章、砚台、银壶、铜镜等案头佳品,颇有玩赏之处。
   敬请大家关注,并莅临指导!

吴冠中(1919-2010) 长松高立图
镜片 设色纸本
来源:香港佳士得2011 年春季拍卖会,第2774 号拍品。
67×95cm(1) 26.38×37.4in(1) 约5.73 平尺
RMB: 4,000,000-6,000,000

吴冠中《长松高立图》赏析
柳谦

   吴冠中先生在水墨这种表现形式上取得的成就,毫不逊色于那些长期淫浸传统的画家。吴冠中的水墨创作始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以后渐臻化境,创作了一大批在当时极具学术前瞻性的精彩之作。
   虽然吴冠中一直批判那些矜矜于笔墨程式,食古不化的学术风气,且从不照搬古人的笔墨,但是他对传统的继承,却是深入古贤之堂奥的。舍其皮肉,得其神髓,这正是吴冠中高明之处。所以吴冠中反对的不是传统笔墨的形式,他反对的是传统笔墨的“程式”。
   然而吴冠中的艺术主张并不为所有学人接受,乃至于有人断章取义吴冠中之言论,在美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笔墨等于零”的大讨论,张仃还撰文回应,曰:“守住中国画的底线”。这样的讨论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惜如今但少像吴冠中先生一样的智者,用振聋发聩的言论敲打这日渐痴滞的美术界。
   吴冠中这张作品,姑且叫它《长松高立图》罢;画中四松据石而生,充满了孤绝傲岸的气格,极似吴先生本人的气质和姿态。眼前风景化为胸中块垒,又用诗一样的笔墨挥洒出来,这难道不是中国文人画对于境界的追求吗?
   此画从风格上来看,应该是吴冠中八十年代的作品。这时候吴先生已经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豪迈的一步。画面中虬曲若龙蛇盘飞的线条,可谓流美之极;四松势态各尽奇纵之能事,且删繁就简,画面洁净,充满了音乐的节奏感。
   吴冠中说过:“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仔细看去,这张作品的松树树干还真是点染地五彩斑斓,所幸有浓重恣肆的墨色,压住了跳跃的色块,反而让画中松树凸显一种特殊的淳厚质感,越玩味越觉妙不可言。

林风眠(1900-1991) 秋林野屋图
镜框 设色纸本
出版:《那些人、那些事——艺边谈墨录》,扉页,王慕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年。
说明:著名美术家沈柔坚旧藏。沈柔坚(1919.10—1998.7),福建诏安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辞海》美术科目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等职务。与林风眠交情颇深,一时传为艺坛佳话。
66×68cm(1) 25.98×26.77in(1) 约4.04 平尺
RMB: 2,800,000-3,500,000

林风眠《秋林野屋图》赏析
柳谦

   轻烟横嶂,秋树铄金,林间掩映几处瓦舍,近景一片流水潺潺。林风眠一生画了许多这样的秋林野屋,构图大致相同。
   一个艺术家总有一些或热烈或幽微的情怀,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也颇异寻常;往往会把一个图式一画再画,甚至成了一个时期的代表性符号。而这决非自我复制,而是情感的宣泄,心绪的寄托。譬如梵高的向日葵,倪瓒的一河两岸,莫奈的睡莲池,八大山人白眼向人的禽鸟。林风眠之秋林野屋,当属此类。
   林氏这类作品我见过不少,客观来讲,这件沈柔坚旧藏的作品,乃是同类中的翘楚。溪流在近景中安排得极为妥贴,着墨不多,却有举重若轻之娴熟,横向的流水如留白一般,化解了远景大山巨嶂的重坠之感。水中巨石磊磊,石面上略略点染金黄,恍如附满了落叶。画家匠心,于此可见。中景一排秋树,璀璨流美,蓬勃饱满。远景巨嶂的描绘也比同类作品更为丰富,在色彩的经营上多了许多微妙的细节。
   这件佳作原属沈柔坚旧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林风眠被目为“资产阶级学者”,沈柔坚与其过从甚密,还常遭他人非议;而沈柔坚依然对林风眠颇多照顾,两人在当时的珍贵友谊,沈柔坚夫人王慕兰在《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中有详尽的记载。故知此佳作花落沈家,亦不足为奇。而且这种知交之间的惺惺相惜,酬唱应和,历来就为文人所钦慕,这件作品,也算是前辈风流的一个见证罢。

齐白石(1864-1957) 秋菊图
镜心 设色纸本
展览:(一)“第二届海外回流精品汇报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 年9 月。
(二)“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 年10 月。
著录:《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第98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来源:(一)此作得自郭秀仪亲属。
(二)北京保利2011 年秋季拍卖会“郭秀仪诞辰一百周年珍藏书画夜场”,Lot1558 拍品。
100×48cm(1) 39.37×18.9in(1) 约4.32 平尺
RMB: 2,800,000-3,800,000

齐白石《秋菊图》赏析
柳谦

   九十二岁的白石,已然画不了那些当时卖价能略高几个银元的精致工虫了,然而能活到这个年岁的艺术家太少,恰恰中国画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靠养出来的,烟云供养,云山蒙养,诗文滋养,故中国画家不惧老,反而老而弥辣,在艺术上的理解更为深刻,心态更为平和,笔端更觉苍浑。
   齐白石就是一个典型,白石老人这张菊花画得憨态可掬,用色凝重艳丽,而且笔笔送到,毫无老态。更令人击掌称绝的是菊花后面的竹篱,笔端霸悍之气淋漓满纸,穿插分布巧妙,看着极为过瘾。这张画上白石自题“九十二岁白石”,然而当时白石老人的实际年龄也就九十虚岁,因为早年白石为避命数中之不吉,听了算命先生的话,自个将年龄虚长了两岁。对于长寿一事白石也颇为自得,在画上更是大题特题,这也是白石老人可爱的一面。

黄 胄(1925-1997) 赶驴图
立轴 设色纸本
说明:上款人“家屯同志”即许家屯(1916 年3 月-2016 年6 月),原名许元文,祖籍江苏如皋,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与黄胄等艺术家交往颇多,所收黄胄作品多为精品力作。
177×95cm(1) 69.69×37.4in(1) 约15.14 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黄胄《赶驴图》赏析
柳谦

   黄胄这件赶驴图创作于1975 年, 时黄胄五十岁。在1966 年到1972 年之间因为文革的冲击,黄胄几度被迫搁笔。1975 年回到北京任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这时的黄胄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和热望,加上日渐成熟老辣的笔墨,很快迎来了八十年代的创作高峰期。
   世人都知道黄胄是“驴贩子”,按黄胄自己的说法,画驴只是为了练练笔墨。然而实在禁不住黄胄泼天也似的才气,信手挥写之间,把毛驴画得占尽风流,乃至于成了颇能代表黄胄风格的常画题材之一。
   画中驴计有十五头,青壮老幼都有,皆驮袋前行,笔墨精准简净又极尽生动之能事,仿佛能听到踏踏的蹄声。有一老一少,半隐在驴群之后,老者执鞭,有须如雪;同行少女画得娇俏可爱,头戴“吐玛克”,是塔吉克族特有的一种高筒皮帽。浓墨写就的帽子更衬托出少女脸庞的妩媚,然黄胄画中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少女,在俊美之中均多了一份英爽之气,看久了也不觉得腻,这大概就是作者风骨在笔墨中的投射罢。

吴昌硕(1844-1927) 红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说明:(一)吴昌硕友人、著名汉学家长尾甲题盒。
(二)日本著名收藏家原徂山旧藏。
120×39cm(1) 47.24×15.35in(1) 约4.21 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吴昌硕《红梅》赏析
柳谦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每观缶翁画梅,都能深切感受到司空图廿四诗品中“雄浑”一品之气格。缶翁笔力自能扛鼎,于老梅枝干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画中梅枝虬曲盘空,夭骄如龙,大有梅老三千岁,风烟一丈长的苍凉朴茂。小枝的用笔也泼辣迅捷,穿插摇曳生姿,间以朵朵古艳绝尘的梅瓣,画面瑰丽动人。缶翁画梅皆老梅,用清雅来形容显然是不恰当的,就像一个年老的爵士歌手,一腔老烟嗓诉说着红尘旧梦。
   这张立轴为长尾甲旧藏并题盒,长尾雨山是一个日本的汉学家,讳甲,字子生,曾在中国住了12 年。在中国期间,经友人引荐,他拜识了长其20 岁的吴昌硕,并与吴昌硕结为诗友,吴昌硕有多幅作品相赠。长尾甲收藏颇丰,他对自己收藏的中国书画多配制考究的木盒,并在木盒上署名题识,年款往往署汉历纪年,无论在中国期间还是返回日本以后。缶翁这张立轴即被长尾妥贴地收藏在木盒之中,木盒正面端端正正写着“吴缶翁红梅图”,后题“辛酉暑月雨山长尾甲署题”。保存极善,可见长尾对缶翁这件作品是极为珍爱的。

潘祖荫(1830-1890)沈树镛(1832-1873)吴 隐(1867-1922) 致吴大澂信札
手卷 水墨笺本
尺寸不一
RMB: 200,000-300,000

风雅承续 凝铸宗师——由一组手札引发的对于吴湖帆的再思考
刘光

   梁启超曾说:“清儒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此种风气,他时代亦间有之,而清为独盛。”这组函札所串联起来的重要金石学家、政治家——潘祖荫、沈树镛(郑斋)、吴隐(潜泉)、吴大澂(清卿、恒轩),是我们研究晚清人物个案的重要材料。
   吴大澂对函札极为重视,他给朋友所写书信,不仅书法极用心,在措辞乃至用纸方面更是近乎严谨、挑剔,他的朋友圈对此亦是有所回应。从这批函札来看,这种习惯更像是一种朋友圈内部的风气,或才气逼人,或一丝不苟,或兼容碑帖,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个朋友圈的卓绝才学和英迈气质。
   可以说,吴大澂及其朋友圈(如沈树镛、潘祖荫、吴隐、王懿荣等)之间的频繁互动,共同奠定了以吴大澂为代表的晚清金石学高度。也恰恰是因为这个朋友圈的积淀,为吴大澂的后人吴湖帆的书画鉴藏和创作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我们知道,吴湖帆为吴大澂嗣孙;其母为川沙沈氏、沈树镛之女;其妻潘静淑,系潘祖荫侄女。吴湖帆继承了祖父吴大澂、外公沈树镛、姻丈潘祖荫的书画金石收藏传统,加上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不懈努力,成为声名显赫的收藏鉴定大家、书画大家。其“梅景书屋”还培养了大量学生,有张珩、王季迁、徐邦达等收藏鉴定家,也有现代大批耳熟能详的著名画家,为中国现代的艺坛与美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吴湖帆的基础,恰恰是这批手札所牵涉到的这些重要政坛、艺林人物。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决定吴湖帆藏品构成和品位的最核心人物。
   从史料价值上讲,这批手札可以为人物个案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其中既涉及日常事务,又处处渲染风雅,并且是研究一些人物艺术思想的重要依据。例如,沈树镛在手札中说:“此境(沉厚中有疏宕气)甚不易到,近廿年作家皆不谈此,以不见宋元真本,又无学养故也。”看到这句,我们自然会想到梅景书屋主人的画学思想之渊源或于此可见一斑,其价值自然不可小觑。
   近些年,由于学术的推动,人们对于手札的收藏日益重视。而对于这样涉及晚清金石诸多方面的核心人物、内容纷繁、样制雍雅的手札,相信一定会引起研究吴大澂、沈树镛、吴湖帆、潘祖荫等个案研究者的重视,更会引起市场高度且集中的关注。因为,其书法之精、其笺之雅、其串联人物之核心、其涉及内容之广泛、其递藏之有绪,在当下拍场中,亦不多见。

启 功(1912-2005) 书法“宁静致远”
镜心 水墨纸本 
出版:《启功图传》第201页,侯刚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展览:“纪念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书画展”,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2015年3月15日——30日。
26×23cm(1) 10.24×9.06in(1) 约0.54平尺
RMB: 30,000-50,000

启 功(1912-2005) 书法“雅嘉斋”
镜框 水墨纸本
   说明:启功先生此件作品为“雅嘉斋”斋主曾树成先生直接得自启功先生本人,启功先生秘书侯刚先生当时亦在旁边,亲眼目睹。1987年,曾树成先生在四川夹江创办“雅嘉斋”,研制夹江纸,并得启功先生悉心指点,以防虫中药入纸,得“雅笺”,启功先生亲为题签。后又制长锋兼毫笔,启功先生试用后很满意,又为题写“雅笔”。此件“雅嘉斋”堂号就是当时启功先生为曾树成先生所题,启功先生考虑周全为曾树成先生题写了两张,让曾先生挑选其中一件落款,钤印,现出版于《启功全集》第19卷 第156页。今上拍这件为当时所题写的另一件,两件均由曾先生所制加入中药的“雅笺”纸所书,并一直由曾树成先生细心保存,后又由启功先生内侄章景怀先生亲手补盖启功先生原印,使之完整。此件堂号可谓数人见证,来源清晰可靠,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启功先生堂号精品。
26×66cm(1) 10.24×25.98in(1) 约1.54平尺
RMB: 50,000-80,000

启 功(1912-2005) 书法“自强不息”
镜框 水墨笺本
出版:《启功图传》第228页,侯刚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展览:“纪念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书画展”,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2015年3月15日——30日。
45×70cm(1) 17.72×27.56in(1) 约2.84平尺
RMB: 150,000-200,000

启 功(1912-2005) 行书庾信句
立轴 水墨纸本
说明:附启功书院鉴定证书。
65×43cm(1) 25.59×16.93in(1) 约2.52平尺
RMB: 80,000-100,000

启 功(1912-2005) 行书张舜民诗
镜片 水墨笺本
出版:《启功潘主兰书画集》,第29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著录:《素心》杂志第三期,第25页,福州美术馆、潘主兰艺术研究会编,2014年3月。
展览:“启功、潘主兰书画展”,福建博物院,2013年12月7日——23日。
82×48cm(1) 32.28×18.9in(1) 约3.54平尺
RMB: 150,000-250,000

启 功(1912-2005) 行书王昌龄句
立轴 水墨纸本
说明:上款人“德仁先生”即陈德仁,日本神户中华青年会初代会长,神户华侨贸易振兴会创设,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创设,初代馆长,中国华侨博物院建设基金理事,孙中山纪念馆馆长。
98×34cm(1) 38.58×13.39in(1) 约3平尺
RMB: 80,000-120,000

启 功(1912-2005) 行书《欸乃曲》
立轴 水墨纸本
说明:附启功书院鉴定证书。
135×34cm(1) 53.15×13.39in(1) 约4.13平尺
RMB: 100,000-150,000

启 功(1912-2005) 行书东坡句
镜心 水墨纸本
103×51cm(1) 40.55×20.08in(1) 约4.73平尺
RMB: 100,000-150,000

启 功(1912-2005)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笺本
128×30cm(2) 50.39×11.81in(2)约3.46平尺(每幅)
RMB: 300,000-500,000

启 功(1912-2005) 行书自作诗句
镜心 水墨纸本
说明:此件拍品得自于北京师范大学藏家。
90×40cm(1) 35.43×15.75in(1) 约3.24平尺
RMB: 150,000-180,000

启 功(1912-2005) 行书石屋清珙诗句
镜心 水墨纸本
说明:此件拍品得自于北京师范大学藏家。
90×40cm(1) 35.43×15.75in(1) 约3.24平尺
RMB: 150,000-180,000

启 功(1912-2005)双清图
镜片 水墨纸本
说明:(一)委托方直接得自于上款人家属。
(二)上款人“志明”即刘志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
89×46cm(1) 35.04×18.11in(1) 约3.68平尺
RMB: 150,000-250,000

启 功(1912-2005) 《吴镜汀画集跋》、《董寿平、村上三岛两先生联合展览祝词》手稿
信札 水墨纸本
   提要:(一)启先生在祝词中简要评述了两位先生在艺术上的造诣,并点出使得两人得以联合办展的一个重要纽带——对王铎书法的爱好。启先生提到董寿平在写字时候的一个有趣习惯“董先生喜好悬空写字,就是两个人共捡一张大纸,先生站在纸的左边,提笔悬臂在纸面上写去”据说这个习惯来自于同为山西乡贤的傅山、王铎。
   (二)吴镜汀为启先生书画上的授业恩师,跋文中叙述了恩师的学画经由及个中甘苦,又追溯了恩师当年对自己的口讲指画,谆谆教诲。于此谦谦跋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启先生对于恩师的敬重和感念。
27×37cm 10.63×14.57in 约0.9平尺
26×19cm(3) 10.24×7.48in(3) 约0.44平尺(每幅)
RMB: 无底价

启 功 《论冯梦龙的民歌俗曲观》读后意见手稿
镜心 水墨纸本
   展览:(一)“启功遗墨展”,中华世纪坛,2012年7月26-8月7日。
   (二)“纪念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书画展”,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2015年3月15日——30日。
   著录:《启功遗墨展作品集》第127页,“启功遗墨展”组委会编,2012年。
   说明:本件拍品系启功先生为论文《论冯梦龙的民歌俗曲观》所写的读后意见。论文原作者为龚笃清(b.1946),湖南新邵人,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二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师从著名学者、民俗学研究泰斗钟敬文先生,后任湖南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等职。退休后重拾旧日对冯梦龙的研究,并致力于明清科举制度研究,成为全国研究八股文第一人。著有《明代八股文史探》、《八股文鉴赏》等。
   在此篇“读后意见”中,启功先生首先对论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堪称是一篇研究冯梦龙——乃至研究明代民歌俗曲的优秀论文”。此外,启功先生也就自己的意见,指出了该文三个不足之处,并着重论述了在冯梦龙对有关市民文学中糟粕部分的态度这一问题上,文章仍然有发挥的余地。此作虽然是一篇“读后意见”,但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启功先生都写得极为精心。通篇三百余字,以毛笔写就,字迹大小与我们平常用钢笔写字大小无别,书写轻松随性,却又优游不迫,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书卷气。品读之间,我们仿佛可以想见当年启功先生灯下捉管,用心批阅论文的身影。
26.5×19cm 10.43×7.48in 约0.45平尺
RMB: 无底价

吴大澂(1835-1902) 潘祖荫(1830-1890) 张之洞(1837-1907)等
信札册(二十六开,五十一页)
册页 水墨笺本
提要:此册以吴大澂信札为主,共计九通三十三页。另有潘祖荫信札十四通十六页及张之洞信札一通一页。吴大澂信札的书写时间大多集中在同治七年(1868年)三十四岁,到光绪六年(1880年)四十三岁之间。其间,吴大澂经历了点翰林,入李鸿章幕,授翰林院编修,视学陕甘,办赈,帮办吉林等重要阶段,在这本信札册中,都有直接或间接体现,是研究吴大澂的早期行状的重要资料。
尺寸不一
RMB: 300,000-500,000

吴大澂(1835-1902) 信札一通
镜心 水墨笺本
21×12cm(3) 8.27×4.72in(3)
约0.23平尺(每幅)
RMB: 10,000-20,000

吴大澂(1835-1902) 信札
信札 水墨笺本
   提要:光绪六年(1880)四月十八日,吴大澂因伊犁议约,受命赴吉林帮办军务,督办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兼屯垦。在珲春期间,他感到欲御俄患必屯有重兵;欲屯重兵必须招民众以补充兵源,垦荒兴农充实粮草。此四页信札所说内容即是此时之情况。
   信中说到“乃蒙朝廷不次之恩特命督办边防屯垦事宜,责成愈重,报称愈难,夙夜图难,维益悚惕……练成劲旅非三五年不能见效……珲春等处皆有可垦荒地,惟附近数百里内烟户察察,招徕匪易,只得逐渐开垦,仓促难求速效……”可见当时东北地区的军事边防部队建立起来殊非容易,吴大澂又深知边疆国防之重要,须得三五年之长远准备方能有所见效,清醒地认识到“尤在遴选贤员妥为安抚,非忠信之长、慈惠之师,不足以固结民心。”
   从1880年到1886年,吴大澂四次到吉林督办边务,不辞艰难,厉兵秣马,与俄方就边界问题谈判,据理力争。最终把补立土字碑展括10余里,索还黑顶子地方(今珲春市敬信镇全境),争得图们江口中国船只自由出入,这些被称为吴大澂的三大功绩。这份信札虽然只是吴大澂军事生涯中的一个剪影,却浓缩着他那份饱满的爱国精神。
23×12.5cm(4) 9.06×4.92in(4)
约0.26平尺(每幅)
RMB: 30,000-50,000

吴大澂(1835-1902) 金文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说明:上款人“文伯”即吴大澂好友唐翰题(1816~1896),字子冰,号鹪安、文伯、砚石山长,室名唯自勉斋、铁如意斋,浙江嘉兴人。贡生。官至苏州知县。精鉴藏金石、书画,能画花卉、书法、篆刻。
134.5×32cm(2)
52.95×12.6in(2)
约3.87平尺(每幅)
RMB: 60,000-80,000

吴大澂(1835-1902)篆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笺本
   说明:上款人应为史念祖,字绳之,江苏江都人,清代刑部尚书史致俨之孙,除山西按察使时年未及三十,后授甘肃安肃道,迁广西巡抚。
126×32cm(2) 49.61×12.6in(2)约3.63平尺(每幅)
RMB: 60,000-80,000

吴大澂(1835-1902) 篆书八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展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15年11月1日-3日。
著录:《吴大澂金石书画展作品集》第10页,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编。
说明:陕西淳化县固贤乡柏树山村有吴大澂篆书阴刻“陶斋”二字,上款为“东初仁兄大人属书”,与此件拍品为同一上款。且书风、落款及印鉴均与此件拍品一致,书写时间相近,当为吴大澂出任陕甘学政期间所书。
174×35cm(2) 68.5×13.78in(2)
约5.48平尺(每幅)
RMB: 50,000-80,000

吴大澂(1835-1902) 仿廉州山水
立轴 水墨绢本
   说明∶上款钱恂(1853-1927),字念劬,浙江吴兴人,晚晴著名外交家、学者。曾出使多国,着有《天一阁见存书目》《二二五五疏》《中俄界的疏注》等。
展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15年11日1日-3日。
著录:《吴大澂金石书画展作品集》第19页,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编。
132×41.5cm(1) 51.97×16.34in(1) 约4.93平尺
RMB: 150,000-200,000

吴大澂(1835-1902) 香山纪游图
手卷 设色纸本
展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15
年11 月1 日- 3 日。
著录:《吴大澂金石书画展作品集》第20、21 页,北京
师范大学书法系编。
RMB: 300,000-600,000

吴大澂《香山纪游图》赏析
柳谦

   此卷是吴大澂绘画作品中的一件重器,长卷布局开合有致,画中山势连绵,间以桥梁房舍,舟楫人物。山脉坡石敷以淡赭,红树几株,丛生岩上,一片清秋廖阔气象。
   此卷虽自称是背临黄秋盫《香山纪游图》,然笔墨还是吴氏风采,以雅正取胜,质朴天真,不甚雕琢。用笔的意思在吴门画派文沈之间,还隐约有一些董香光的意思,可谓典型的文人笔墨。
   吴大澂作为一个精于金石鉴赏,且古籀金文皆为高手的书法家,欲在画中大肆挥洒金石气息浓重的笔触,是手到擒来的事。然 从吴大澂传世的绘画作品来看,吴氏显然并不着意于强调作品中的“金石味”,反而有意避免骄矜纵肆的笔墨,画面一派温雅清逸气息。
   能藏锋颖,则为大巧,且不论其绘事能否与其金石书法颉颃,单这一份见识,亦是超迈群伦了!

吴昌硕(1844-1927) 幽兰
镜片 水墨纸本
15.5×50cm(1) 6.1×19.69in(1) 约0.7平尺
RMB: 80,000-120,000

吴昌硕(1844-1927) 行书自作诗
镜框 水墨纸本
   说明:(一)上款人“惕安”即凌惕安(1890-1950),名钟枢,字惕安,号荀香室主,后以字行,贵州贵阳人。民国著名藏书家。
   (二)邓苍梧(1900-1990),斋名传研楼,著名收藏家,对艺术品的鉴赏目光敏锐,收藏有很多中国书画珍品。
18×53cm(1) 7.09×20.87in(1) 约0.86平尺
RMB: 150,000-200,000

吴昌硕(1844-1927) 临石鼓文两帧
镜框 水墨纸本
33×34cm(2) 12.99×13.39in(2)
约1.01平尺(每幅)
RMB: 200,000-300,000

吴昌硕(1844-1927) 篆书七言联
镜片 水墨纸本
出版:《吴昌硕金石书画集》上,第28页,梁章凯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
说明:原藏家直接得自于陈摩家属。陈摩(1886-1945),字迦盦,常熟人。民间著名画家。
124×22cm(2) 48.82×8.66in(2)
约2.46平尺(每幅)
RMB: 350,000-450,000

吴昌硕(1844-1927)  墨荷图
132×65cm(1) 51.97×25.59in(1) 约7.72平尺
WUCHANGSHUO  LOTUS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RMB: 500,000-600,000

林风眠(1900-1991) 芦渔图
镜心 设色纸本
66×66cm(1) 25.98×25.98in(1)约3.92 平尺
RMB: 400,000-600,000
   鸬鹚渔舟,也是林风眠常画的题材,这张《芦鱼图》尤为精到。林风眠在这一类的作品中追求水墨的音韵感,浓淡墨在画面上跳跃冲撞,渲染铺排,仿佛一曲交响乐。而渔舟和鸬鹚本身就像是自然界经过提炼的符号,经过林风眠的演绎,更加引人入胜。渔舟在画面上横卧,上面用浓墨点缀两只高度符号化的鸬鹚,点线的对比令人叫绝,远山明晦,如有月光映照,芦苇用笔劲挺,在水面映出倒影。
   林风眠颇为痴迷流畅光滑的线条,以及这些线条微妙的弧度变化给观者带来的心灵震颤,所以他孜孜以求地反复摆弄这些线条,从古装仕女到渔舟鸬鹚,莫不离形取神,演绎他心中的乐章。

董其昌(1555-1636) 行书韦应物《春思》
立轴 水墨绢本
157×49cm(1) 61.81×19.29in(1) 约6.92 平尺
RMB: 300,000-500,000

明月超然怀远鉴——董其昌行书《春思》赏析
张学成

   纵览中国书画史,无论绘画还是书法,董其昌都是出类拔萃的重要一员。他的山水画承上启下,独执松江画派牛耳。其书法平淡天真,风流蕴藉,成就不在绘画之下,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在继赵孟頫之后,继续潜心努力回归魏晋书风,并达到一个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的极高境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董其昌堪称集古法之大成。董其昌的书法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康熙帝曾曰:“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极尽溢美之词,显示出这位有着深厚文艺修养的帝王对董其昌书法的无比挚爱。
   此幅行书条幅写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七绝《春思》,内容是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表达了诗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云树的闲淡愿望。纵观整幅作品气息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力追古法。章法疏朗,清雅质朴。堪称董其昌精意用心的艺术珍品。
   一直以来,作为艺术品市场的常青树,董其昌的尺幅寸缣都是海内外诸多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目标。如此品相完成,心手双畅的艺术精品实不多见,相信有眼力的藏家不会与珍品失之交臂。

赵之谦(1829- 1884) 楷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出版:(一)《赵之谦作品选》P66,小林斗庵编著,日本东方书店,1990 年。
(二)《海上藏宝录—大石斋藏珍》P42-P43,文物出版社,2007 年。
说明:(一)唐云旧藏。
(二)上款“麈遗”即凌霞,字麈遗,别署二金梅室,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与缪荃孙、吴昌硕等为金石交。复与杨见山(岘)、陆存斋、施均甫诸人称苕上七子。
129×27cm(2) 50.79×10.63in(2) 约3.14 平尺(每幅)
RMB: 500,000-700,000

烟霞逸翰出撝叔——赵之谦楷书七言联赏析
张学成

   有清一代,朴学昌盛,金石训诂俨然社会显学。乾嘉以降,考据之风日隆,上自达官贵要,下自布衣学者,无不对新出土的金石碑版推崇宣赞。一时书画名流辈出,不胜枚数。金石书画,各领风骚;流风余韵,遗响至今。而作为在诸多领域均取得卓然成就的赵之谦,无疑是最受市场关注和认可的一位多面手。
   赵之谦(1829 年- 1884 年),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颜其斋馆曰“二金蝶堂”。其书法初宗颜鲁公,篆隶取法邓完伯,难能可贵者是将真、草、隶、篆诸多笔法融之一体,古意盎然,相映成趣。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赵之谦曾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在艺术上本就天资聪颖,兼之勤奋刻苦,穷其一生在诗、书、画、印上用心良苦,所以成就极高,终成一代宗师。
   此幅楷书对联,内容是篆山隶海寻锥画,鸥地凫天各性情。从书写时间来看,此时他的碑派楷书技法体系已经完善,通篇用笔轻松从容,线致刚毅奇屈,气韵雄浑奇崛。寄凝重于飘逸之外,融古淡于洒脱之中。正是赵氏本人追求风致高远艺术境界的真实写照。
   上款“麈遗”即凌霞,又名凌瑕,字麈遗,一字子与,号病鹤,晚号疣琴居士,或称乐石野叟,别署二金梅室,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明忠介公裔孙。工诗文、篆刻,善写梅花,高标逸韵,冷香幽情,不逊金俊明风神。与缪荃孙、吴昌硕等为金石交。复与杨见山(岘)、陆存斋、施均甫诸人称苕上七子。正是赵之谦诸多艺术朋好的道中挚友,所以书写起来自然格外用心,这恐怕也是本件作品之所以清丽萧散、焕若明霞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件作品为唐云先生旧藏,曾出版于唐云先生的藏品集;后又被小林斗庵先生收入《赵之谦作品选》中,递藏清晰,传承有序,实为赵之谦对联中的佳作。相信这件有着不凡经历的铭心清品会带给我们意料之中的惊喜。

翁方纲(1733-1818) 致黄易信札四屏
立轴 水墨笺本
21.5×28cm(12) 8.46×11.02in(12) 约0.54 平尺(每幅)
RMB: 150,000-180,000

翁方纲《致黄易信札》赏析
谷卿

   此四屏十二通信札为翁方纲致黄易(秋盦)者,内容丰富,书写精妙,亦极具文献价值,可称佳品。
   黄易(1744—1802),号小松、秋盦,浙江钱塘人,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他与翁方纲相交相知近三十年,传世往来书札不脱访碑拓碑、刻帖临帖等话题。翁方纲扩大了黄易的交友圈、影响了黄易的学术思想,黄易对碑版的搜集则为翁方纲的研究提供基础,二人交游可谓互惠互彰。
   这件信札所涉及的内容仍是刻帖与碑拓,黄易借给翁方纲“钩摹古刻五册”和此前借阅“嵩阙全幅”,翁复函致意,并告知黄嘱题册页业已完成。翁在信中感叹,金石最有价值之处,一是有关考据,二是有益书法,正是“史”与“艺”得以并进。翁氏学识广博自不待言,他对汉碑所下的功夫也全见于笔下,以往书法史对翁方纲书法“食古不化”的评论,实在不公。
   这通信札中可见“翁式考据”的特点,还在于多角度的证释方法。比如他提到阮元在浙江得到一件带有“五凤五年”铭文的汉砖,后琢为砚。不过,作为汉宣帝所使用的第五个年号,“五凤”只有四年,第五年改元“甘露”,因此这方“五凤五年”砖很可能会被稍有智识者视为赝鼎。翁方纲则更进一步,联系汉都长安与浙江海盐的地理位置,指出两地相距甚远,此砖制成之际或为禁中改元诏令尚未传到之时,即信中所言“春间海盐尚未知有改元之事而称五凤,正不妨也”。在研究史料、文献和器物时,发现有违于常理者自然应该提出质疑,但也不应草率定论,“以物证史”是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当与“以史辨物”相结合时,则更得事半功倍之效。可见,翁方纲对古物判断的自信,也有着“学”、“识”、“理”等的支撑。

于右任(1879-1964) 楷书诗册
册页 水墨纸本
28×21cm(25) 11.02×8.27in(25)
约0.53 平尺(每幅)
RMB: 180,000-250,000
   于右任一生戎马倥偬,却始终把笔临池不缀,在战乱纷飞的空隙当中,访碑寻拓,摩挲临写。他有自作诗云:“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枕。” 此诗作于1930 年,当为彼时真实写照,其对翰墨之事的勤奋和个中甘苦可见一斑。
   髯翁最为人熟悉的是他的北碑书风,早在二十年代初已具规模,至三十年代完全成熟,愈后愈精妙,与海派领袖沈尹默共享 “南沈北于”之誉。髯翁将《广武将军碑》拙朴之隶意与《石门铭》恣肆之姿态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天衣无缝。
   细读这件作品,线条轻灵飞动,刚柔相济,体势开张奇逸,超凡脱俗。髯翁的碑味与吴昌硕赵之谦等金石家的碑味大异其趣,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以方折厚重的笔画造势为主,而是以生拙质朴的结体为胜,这种出人意外的生味并非凭空想象,皆来自于他对北碑的熟练消化,用笔上全然泯灭北碑的方楞,化为富有内蕴的筋骨。这种特点在这件二十三开的册页中有很好的体现。

溥 儒(1896-1963) 书法《草书势》六屏
镜心 水墨纸本
95×27cm(6) 37.4×10.63in(6) 约2.31 平尺(每幅)
RMB: 180,000-250,000

溥儒书法《草书势》六屏赏析
席乐

   溥儒(1896-1963) 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䜣之孙。其人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书风飘逸洒脱,极富书卷气息。与张大千合称“南张北溥”,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溥儒先生的此件作品计六纸,每纸四行,行十七至二十字不等,其内容为梁武帝萧衍的《草书势》。据年款可知此作书于一九四六年,溥儒时年五十岁。此时溥儒先生的书法风貌已趋成熟,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是作用笔爽利迅疾,轻灵跳宕,轻重、缓急、提按富于变化。结体上因势构形,亦正亦欹,单字收放自如,修短交映。整体来看,此件作品形势完备,字与字上下贯通,所作书体兼行兼草,浑然统一,毫不做作。
   溥儒先生的书作皆俊秀俏丽,潇洒天然,有空灵疏宕之气。这得益于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长期的艺术训练。他在回顾自己的学书经历时说:“书则始学篆隶,次北碑、右军正楷,兼习行草。十二岁时先师使习大字,以增腕力,并习双钩古帖,以练提笔。时家藏晋、唐、宋、元墨迹尚未散失,日夕吟习,并双钩数十百本,未尝间断,亦未尝专习一家也。”可见溥儒先生取法高古,集众家所长而不因袭古人,始自成一家。溥儒先生的艺术实践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艺术成就对“帖学”一脉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湖帆(1894-1968) 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出版:《吴湖帆书画集》第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138×31.5cm(2) 54.33×12.4in(2) 约3.91平尺(每幅)
RMB: 200,000-300,000

王 镛(b.1948) 四体书唐人诗句
手卷 水墨笺本
32×522cm(1) 12.6×205.51in(1) 约15.04 平尺
RMB: 200,000-300,000

王镛《四体书唐人诗句》卷赏析
席乐

   王镛先生在书法篆刻上是一代开宗立派者。他的书法立意高古,粗犷质朴,取法于六朝碑版,胎息于汉魏简牍,视觉性极强,充满现代感。特别是其善用秃锋小笔,软硬并施,满幅纵横,极具苍厚质朴之气。此件作品据年款可知书于二零一零年,内容为唐人七绝十八首,分别以篆、隶、草、行楷多种书体书写,兼以小字草书补款,气势磅礴,意蕴深沉。其用笔迟涩老辣,枯润相生,点画圆浑遒健,极富金石气息。结体上,行、草书飞扬磅礴,张弛有度,而毫不轻浮;隶、楷古静端稳,沉实遒逸,又活脱率真。章法如乱石铺街,洋洋洒洒,动静相宜,富有块面感和形式美。此件作品以篆、隶起手,中部的草书如江河奔流,喷薄而出,末以行楷书收束,可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值得一提的是,王镛先生的此件作品用印多系自刊。他的篆刻苍润奔放,古拙奇崛,取法汉晋砖瓦文字,三代铜器铭文,得秦汉古印之神韵而自出机杼,真率质朴、大气磅礴,与自己书法风格高度统一,成为当代篆刻界最具有影响的开派人物之一。

尚方御镜
   说明:“尙方御镜”规矩镜,镜包浆匀亮,光气甚佳,版工细腻,字体镌秀。规矩纹饰布局精巧,四神瑞兽位列八方。此镜乳钉锋利,主纹饰以犀利遒劲的线条刻画,分别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羽人骑鹿、独角瑞兽等,主纹饰间穿插多个金乌玉蟾纹。整体造型生动,笔道精炼,尤为难得。一周铭文曰:“尚方御镜真大巧,上有先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敝金石如天保,大利兮。”
R:16CM
RMB: 30,000-50,000

十二地支乳钉瑞兽纹博局纹铜镜
有裂修
   说明:“雕刻冶镜”规矩镜,此镜镜体极为平坦,版工几近完美,光气亦属一流,乳钉锋利扎手,纹饰线条立体异常。规矩纹饰布局方正,内区配饰地支文字,主纹饰为四方八区内的神兽纹,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另有神鹿、独角兽、羽人、祥禽啄鱼。其中禽鸟捉鱼纹饰甚是少见。镜纹饰造型生动,线条婉转流畅,空白处以卷草纹填满,尽显富丽华美。云纹边。一周铭文曰:“雕刻冶镜日月精,华于吾德商羽聲,天地和合子孙成,寿主毋极永以宁,长相保肴富贵荣。”字体方正,笔道刚劲。铭文较为特殊。
R:18.5CM
RMB: 30,000-50,000

汉穿孔两面铜印
印文:马融之印;季长。
2.5×2.5×0.5cm
RMB: 20,000-30,000

陈巨来(1904-1984) 白文“复庐八十岁后作”
芙蓉石
印文:复庐八十岁后所作。
边款:辛卯(1951)年,巨来刻石。
1.5×1.5cm
RMB: 40,000-50,000

邓尔雅(1883-1954) 朱文“南昌故郡”
芙蓉石
印文:南昌故郡
款识:罗氏为豫章望族即今南昌,借王勃句刻奉,有恒文房,尔雅。
2.3×1.5cm
RMB: 35,000-45,000

北村静香(1904-1973) 葫芦形银壶
壶盖“金工 北村静香造”款
   说明:可爱的葫芦造型,如仕女腰身,婀娜多姿,百看不厌;“一块造”的特色,轻盈秀丽,经典铁手提梁朴拙与银质葫芦腰的雅致融冶一炉,短且俏皮的口打出壶嘴,出水顺畅如丝;特殊金属染色好似黑珍珠般,乌黑柔亮的光彩,映出不思议的色泽。
   北村静香(1904-1973),日本著名金工大师,其二十岁时,拜冈山市的金工家真锅静良为师,学习“槌打技术”,也称为“一块造”打法。在一九六五年北村静香被封为冈山县认定的无形文化财,更以“银瓶的北村”享誉世界。
H:17cm
RMB: 18,000-25,000

龙首霰打纹银壶
说明:壶身圆厚饱满,底足内收,霰纹遍布器身,颗粒饱满,渐变自然。壶流塑龙首形双目圆瞪,昂首张口,气宇不凡,壶盖独设镀金透雕圆钮一枚,色泽夺目,于整体银色氛围内有点睛之妙。此件银壶整体造型硕大饱满,密集的霰纹结合生动传神的龙首形壶流展现,无不端庄大气。乃壶中上品也。
H:21.5cm
RMB: 25,000-35,000

北村静香(1904-1973) 口打出 银壶
   说明:北村静香之作品,有以下几个特色:手把为豆荚型,在铁壶称作“铁之钧”,全器身皆由一块银打造而成称为“一块造”,一体成型包含壶嘴称作“口打出”。一块造与口打出技法,耗力费时难度甚高,现已失传。
   此件北村静香造银壶,采用整张银版,打制出壶身,包括壶口,整个壶身不用任何焊接加工,这是北村静香的最为擅长的口打出工艺,造型敦厚朴拙,透过悠远深厚的暗灰色,隐现着暗红色光耀,深邃而富有变化。内嵌盖,藤编式铁制摘钮,质感对比强烈。铁制豆荚把提梁,与壶身呼应,素雅得体,相得益彰。
备注:北村静香造,带原盒。
H:19cm
RMB: 22,000-25,000

歙石兰亭雅集砚
   说明:歙石,砚体呈长方形,四面雕琢兰亭雅集图。墨池浑圆,周围构思奇巧有如虫蛀。其上首浅浮雕亭台楼阁之上,一人挥毫泼墨,童子侍立一旁,周围古木森森,凉风扶柳。右下有提款:“何其仁作”其砚侧浅浮雕兰亭雅集,画面宏大,人物繁多,基本内容有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制序和挥毫作书等依次展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泉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为极其生动的写照。其砚底一级深挖开光其内镌刻有楷书铭文《兰亭序》增添几分文雅之气。
28×17×8.5cm
RMB: 30,000-50,000

明 雕双狮四足端砚
   说明:砚为长方形桌几式。砚面浅开砚堂,砚堂前端凸雕双狮,二狮并排而卧,面相向,两狮间挖一椭圆形墨池。砚面满地刻“卍”字纹。背面采用荷叶型样式,为此时的常用样式。砚侧浮雕云纹,兽面纹四足。砚石取料端溪下岩石,色深紫,砚堂处恰有一块蕉叶白,安排十分巧妙。砚堂部分可看出原亦刻“卍“字纹,而长期使用已被磨去,又增添些许沧桑美感。此砚款式与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鎏金双虎砚十分相似。
L:28.5cm
RMB: 50,000-60,000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