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的“文人竹刻”及传承话题

桐乡的“文人竹刻”及传承话题

桐乡的“文人竹刻”及传承话题

日期:2016-08-26 14:41:50 来源:卓克艺术网
关联艺术家:

资讯 >桐乡的“文人竹刻”及传承话题

   卓克唐建云:目前浙江桐乡的竹刻,成为您家乡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点,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现状?客观地讲,竹刻工艺并非浙江桐乡地区所特有。您是否能说一说桐乡的竹刻艺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于雄略:竹刻也叫竹雕,是一种古代民间手工艺品,明清及民国时期曾经流行于江南一带,包括上海、南京、浙北地区以及国内其它省市,过去有“嘉定派”、“金陵派”等按地域来划分竹刻流派的说法,是基于当时在这些地区形成了竹刻工艺的产业链,作坊云集,名匠辈出,并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家乡桐乡,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专业的民间竹工艺雕刻作坊,地方志中也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载。竹雕刻工艺在这一地区从来没有以“行业”的形式出现过。“桐乡竹刻”被称为“浙派文人竹刻”的代表,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人的参与。文人竹刻是相对于作坊形式的工匠作业而言的,泛指在绘画、书法、篆刻之类传统文人艺术上有成就的艺术家,“客串”了竹刻艺术的创作,也包括有着一定文化修养的民间工匠和文人艺术家合作完成的竹雕刻创作。

沈晓红作品:《钟馗》细刻人物、仕女《留青人物》


   关于文人竹雕和工匠竹雕的辩证关系,参拙作《中国传统竹雕》“文人竹雕和工匠竹雕”章节。(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6-1版)
   文人艺术家参与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自古就有,也确实存在某种地域概念上的“唯一性”,比如书画篆刻家在景德镇参与陶瓷工艺,在江苏宜兴参与紫砂工艺、在安徽歙县参与砚雕,在苏州参与刺绣图案的设计等等。“文人竹刻”的流行范围相对广泛一些,除了有“浙派文人竹刻”的说法之外,其实象“海派文人竹刻”、“徽派文人竹刻”等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一直没有这样的说法,也许以后会有人提出来。比如上海有擅长浅刻的竹刻名家刘硕识,江苏有擅长留青竹刻的名家徐素白、徐秉方,浙江象山有擅长竹根雕的名家张德和,安徽有擅长拟古的竹刻名家曹篁生和洪建华……每个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必然也影响到民间工艺美术,得以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顾军作品


   “浙派文人竹刻”的产生,是因为历史上浙江很多文化名人、书画篆刻家,都善于刻竹,并以此为乐。比如篆刻名家蒋仁、黄易、奚冈、徐三庚、钱松、赵之琛、陈鸿寿等人,都曾有过竹刻创作,并将浙派篆刻的一些审美元素融进竹刻艺术中,多有佳作传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浙北杭嘉湖平原,河网密布,江南水乡自古闻名。家乡桐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因为地方经济繁荣,历史上,吴越两地包括上海等地的文人艺术家、工艺名匠,也多有在这个地域活动的记载。传统的竹刻艺术,自明末清初开始,就从安徽、苏州、上海等地传入桐乡,并在这个地区生根发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乡桐乡崇尚书画篆刻的郁郁文风,使得在这个区域的竹刻家以追求高雅艺术情趣为创作动机,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桐乡“文人竹刻”艺术,并传承至今。比如,至今仍然不知去向的清代“张千里竹刻小像”臂搁,就是清代桐乡乌镇民合后珠村名医张千里当年请著名竹人(古代对竹刻家的称谓)方洁雕刻而成。这件作品一说毁于文革,一说为北京藏家收藏,目前仅有拓片传世,是研究桐乡文人竹刻的重要文物。方洁是道光年间安徽歙县人,寓居浙江黄岩,是有名的书画家,擅刻竹。方洁和当时众多的书画家、竹刻家,都曾经在桐乡这个地区活动过,对当地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硕识作品


   桐乡竹刻界的前辈,已故的钟山隐老先生,篆刻和竹刻刀法师承海上名家邓散木。他的竹刻作品以历代名家画稿为蓝本,以内在修养结合对名家书画的领悟,融合于心,聚力于指,以刀代笔,将书画原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钟先生唯一的入室女弟子沈晓红,自幼喜爱书画,不仅仅继承了钟氏刀法,近年又拜在海上名家刘硕识先生门下潜心学习,技法掌握全面丰富,加上个人在书画方面的文化修养,所创作的作品气韵高雅,得到众多文化人肯定和鼓励,参加全国大展多次获奖,是桐乡竹刻界的新秀。(海上名家刘硕识先生,出版有《竹刻艺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6月版)等艺术专著,同时精通砚刻、印石雕刻、葫芦雕刻、核桃雕刻、象牙细刻等文房雅玩雕刻,与桐乡的竹刻圈有多年的交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今桐乡竹刻界的代表人物叶瑜荪先生,自幼深受丰子恺先生人品和艺品影响,7岁学画,12岁学篆刻,并专攻竹刻,以浅刻和留青刻法摹刻古今名家书画。尤以善刻丰子恺作品而形成自己特色,饮誉海内外。出版《竹刻漫谈》、《竹刻文化谈荟》、《容园竹刻》、《竹刻技艺》等专著,是有国际影响力的文人竹刻名家。在桐乡竹刻技艺的传承上,叶先生也是尽心竭力,如今已是桃李天下。
   如今,桐乡的竹刻艺术人才济济,创作队伍也越来越大。桐乡的竹刻艺术一方面得地方文化的滋润,一方面海纳百川,在创作和传承上,都带有明显的文人艺术特质。

叶瑜荪作品


   卓克唐建云:对桐乡“文人竹刻”的传承现状,包括当地文化部门通过“非遗传承人”来实施保护和传承,您认为是否有效?
于雄略:确实也有很多书画篆刻家也曾经想尝试竹刻艺术的创作,但缺乏了解这门工艺的渠道。所以工艺技法通过“非遗传承人”来保护、传承当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就竹刻来说,前人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技巧,比如挑选材质、加工坯料的方法,刀具的形式,运刀的手势等等,在旧时代是“行业秘密”,雕刻的工具也称为“生财”而轻易不示外人。这种传统的行业风气也曾经一度限制了这门技艺的传承。虽然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最基础的,但也确实是工匠的立身之本,作坊里大量的民间工艺品也都是技法的重复和复制。
   桐乡文人竹刻生存的土壤是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作品的水平高低也跟作者的见识品位、文化修养有关。唯有文人艺术家参与其中,才能丰富和提高这门艺术的文化品味和文化格调。所以就传承来说,并不是仅仅请工匠教教刀法就能完成薪火相传的使命。桐乡竹刻作为“浙派文人竹刻”的代表,其传承当以文化传承为主,技术传承为辅。如果不弄清楚这一点,就失去了地域特点,失去了本土文化的个性,其艺术价值就是诗境和市井的天壤之别。
   桐乡文化人中不乏金石书画的高手,不少人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全国甚至国际范围,现在越来走多的文化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桐乡“文人竹刻”的创作、鉴赏和收藏中来,这是好事。“桐乡文人竹刻”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东方审美特质的传统艺术,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一定是能够得到传承,并且在艺术形式、艺术格调上不断丰富和提高。
   受访人:于雄略,男,1969年生。中国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人,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路仲镇。自由画家、工艺美术理论家、旅游景点策划顾问、文化活动家。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桐乡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画师承上海国画名家顾炳鑫先生。作品被多家国内外画廊、美术馆、艺术机构及法、意、德等多个国家外交大使收藏。《中国传统竹雕》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6-1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