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松竹梅纹高足杯

青花松竹梅纹高足杯

青花松竹梅纹高足杯

日期:2016-09-21 11:04:06 来源:广州耀中文化

收藏 >青花松竹梅纹高足杯

高足杯历史渊源
  高足杯也称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称把杯,外观美丽,实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早期历史文献不见有高足杯的记载,直到五代十国的周羽冲《三楚新录》才出现“高足碗”的名称。
  清代朱琰《陶说》卷六《说器中•唐器》之“高足碗(原注:十国南平器)”条记:“周羽冲《三楚新录》:高从诲时,荆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竞置用之,谓之高足碗。”不过,熟悉唐宋瓷器的藏友们应该都知道,《三楚新录》文中的“高足碗”,并不是元明时期常见的那种高足杯,而是类似北宋青白瓷中常见的高圈足碗,这种碗的圈足通常高1厘米以上。有的高达1.8厘米左右,相对于唐、五代十国时期常见的矮圈足碗和玉璧底碗,这种高圈足碗确实可以称为“高足碗”。
  陈德富《古陶瓷收成与鉴赏》:“高足碗是蒙古族文化影响的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陶瓷器,元以前是见不到的。明、清时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而被继承、延续下来,有小量制作。”王莉英《陶瓷器鉴赏与收藏》说:“文献记载五代有高足碗,实际上五代时并无高足碗,有在碗心里印‘高足碗’三字者,但足很低。元瓷中多见高足碗,以红釉、卵白釉装饰。”
  上述两本书里明确说元代以前的陶瓷种没有这种器形。可是在铁源主编的《古代民窑陶瓷》则以实物彩图分别列出了唐、宋、金时期有高足杯(碗)的存在。如“唐三彩高足碗”,“金介休窑白釉高足杯”,“金霍窑白釉高足杯”等。此外,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在宋代瓷柜窗里展出的影青釉高足杯的身影。陶瓷高足碗和杯在唐、宋时期已有制作并有存世者。有藏友收集到六朝时期青瓷高足杯一只,依据这些实物资料,似可把陶瓷高足杯的产生时代推进到公元6世纪前后了。


时代特征
  六朝晚期青瓷高足杯唇口外卷,弧腹内收,高足(柄)瘦细垂直,底马蹄状中间实心,灰胎瓷化程度好,腹外壁釉剥落,转折缝处微现釉迹,杯内有微薄的青绿泛黄釉。此杯虽然厚重笨拙,但造型已趋成熟。
  元朝釉里红高足杯敞口外侈,丰腹内收,高足空,外壁3道竹节,火石红露胎。白胎,釉色光润,淡青白闪微灰。全器用铜红料绘出3个部分纹饰:(一)腹部饰一条飞龙,形体细长,瘦头猪嘴,山羊须,细颈蛇尾,三爪锋利,肘毛形如飘带。毛发向后上飘,双鹿角,斜方格鳞。龙的头尾之间点缀火焰纹。(二)碗口内饰相互勾连的眷草纹一周。(三)内底部饰釉里红折枝菊,中间一朵盛开的简笔菊花,花瓣围绕呈螺旋状花心作圆形排列。
  明代青花高足杯敞口外撇,深腹内收,喇叭形高足。白胎细腻,釉色青白,青花淡雅鲜艳。腹部装饰青花寿山、宝塔、人物、树枝。明高足杯和碗的广景较大,尤其是高足杯现存有一定数量,品种也多。在造型制作上与元代有明显的区别。元代高足杯的高足上细下粗,有1-4道竹节纹,中空不丰底、不施釉,只是元末的底足足缘外撇,中空局部施釉或占釉。明代高足杯的足均外撤,呈喇叭状。杯与高足柄是用釉粘接,足中空封底心施釉,这是明代高足杯的主要工艺特点。
  清代高足杯有青花、斗彩、鳝鱼黄釉、冰梅等装饰。造型和制作工艺与前代也有区别。明代高足杯足呈喇叭状,中间柄较高。清代高足杯足外撇,杯与足之间相似两杯底足对接,中间柄很短。图5是笔者收藏的青景德镇民窑青花缠枝纹高足杯。高6.7厘米。侈口深腹,下部成喇叭状空心足,中空施满釉。杯的口沿下绘青花如意纹,腹壁饰缠枝花纹,足壁画焦叶纹,胎细白。
  民国和当代高足杯主要是上部的杯敞口,腹稍浅,下足高大粗壮。如铁源主的《民国瓷器》伪满洲囚皇宫御用器,绿釉描金高足杯,康德年款,从杯内的字样来看,当是薄仪赏赐之物。其釉莹润,金彩辉煌,为民国时期佳品。


  文中此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高足杯,器型周正,规整精巧,青花发色纯正,纹饰十分精美,釉色美润做工精美,令人爱不释手,珍稀古朴,老气十足,珍稀古美,弥足珍贵,极具观赏、研究与收藏价值。
  “茶杯凝细孔,香岫起微云。树影窗间见,禽声屋角闻。流年易抛掷,旧学失锄耘。师友今零落,何人为运斤?”古人闲来无时喜欢玩赏杯具,以抒发心中之情,尤其爱青花瓷高足杯。青花瓷之静逸与高足杯之典雅,令多少风流人物为之倾倒、辗转难寐。青花瓷如一位温婉女子婷婷而来,浅浅笑意情致婉约,留脉脉清香,留一世芳华,留永恒的美好常驻。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