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主题展参展艺术家介绍 Part6

【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主题展参展艺术家介绍 Part6

【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主题展参展艺术家介绍 Part6

日期:2016-09-23 15:54:21 来源:卓克艺术网

资讯 >【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主题展参展艺术家介绍 Part6

   期介绍的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分别是来自瑞典的Öyvind Fahlström,来自美国的Mary Mattingly,来自意大利的Luca Vitone,来自英国的Sanaa Hamid,以及中国本土的艺术家崔岫闻、庞茂琨、沈勤、罗荃木、吴思骏、郝敬班。
   1、崔岫闻

天使 Angel No.4

 

 IU No.3

 

 2003年崔岫闻“自己”

   崔岫闻,生于哈尔滨,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96年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毕业。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其成就获得了国际当代艺术权威机构的高度评价和深度认同,她是第一个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作品的华人艺术家,其Video代表作《洗手间》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荣获2010年度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年度青年艺术家奖”,荣获全球华人女性艺术家大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08萧淑芳艺术基金优秀女艺术家奖”(双年度大奖,全球华人女性艺术家评选一名)。
   她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亦有良好表现,在索斯比等其他国际艺术品拍卖行屡度热拍,深受藏家青睐。
   崔岫闻同时也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时尚女性,因其独特的艺术探索和对时尚观念的前卫启示,获颁“2010年时装杂志优雅女性评选大奖”、“女性超越梦想——2008时尚COSMO年度女性人物盛典年度时尚女性大奖”,作为Dior产品观念领袖,在其代言的Dior凝世金颜系列产品中,充分彰显了时尚的艺术精神。
   2、Mary Mattingly(美国)

水上容器

   Mary Mattingly(生于1978)是美国视觉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纽约。她出生在罗克维尔,1978在康涅狄格。她曾就读于纽约的帕森设计学院,并获得了艺术学士(BFA)。她是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奖学金的获得者。
   为应对未来全球变暖,艺术家玛丽·马丁利(Mary Mattingly)提出了“水上容器”(Waterpod)的新设想,当未来土地和资源稀缺时可以创建这样的水上漂浮房。“水上容器”外表是一个立体的拱形小岛,用可回收的木材、金属、塑料、布和其它材料制成,长为80英尺(约合24米),宽为25英尺(约合8米),整体极具艺术美感。整座“小岛”采用立体农业(指单位面积土地或水体上,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巧妙结合,建立多种物种共栖、多层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和替代能源来维持人类生活和活动。食物来自养殖家禽和耕种,废物可堆肥,居民在可再生材料建成的小屋里睡觉,整个小岛的设备能源来源于太阳能和风能。
   3、庞茂琨

《镜花缘之九》

 

嘉宾席

 

   1963年生于重庆,1977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执行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总是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也被他赋予了一种别样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样的艺术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并被海内外多个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代表作品有《苹果熟了》、《彩虹悄然当空》、《一个铺满黄金的夏天》、《模糊系列》、《虚拟时光系列》、《巧合系列》、《光耀系列》、《游观系列》等。
   4、Öyvind Fahlström(瑞典)

 

 

Öyvind Fahlström Sitting ... Six months later, version A, 1962 © 2015 Sharon Avery-Fahlström/BUS

Öyvind Fahlström, Sitting..., 1962 © 2015 Sharon Avery-Fahlström/Bildupphovsrätt Bildupphovsrätt

   1928年,Öyvind Fahlström生于圣保罗,他自十岁起直到1961年,主要生活和工作在斯德哥尔摩,此后在纽约。毫无疑问,他二十世纪最具创新及多向思维的艺术家之一。他主要探索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和其意义的产生。不同于风格的形成,他尝试多种不同媒介及技术:诗歌、戏剧、绘画、绘画批评、新闻、电影、电视、广播、对象、事件,图形设计和装置。
   5、郝敬班

《第一镜》 2016年

   郝敬班生于1985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07年于伦敦金史密斯学院获媒体和传播学学士学位;2010年于伦敦大学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郝敬班参加的展览包括“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2);“新作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回响”(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4);“视与声”(犹太人博物馆,纽约,2014);“民间的力量”(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5);“不谐之协”(广岛市现代美术馆,广岛,2015)等。她曾策划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2013年的放映季“世界的影像”,编撰的同名论文集于2016年出版。
   她以过人的敏感度捕捉了作为时代象征的情境与行为。通过运用田野调查、场景重建、叙事蒙太奇的方法,她的作品如同历史学的档案,探索记忆与影像、事件与叙事之间错综的关系。
   6、沈勤

《幽山》

   沈勤,南京人,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业画家,“85”美术运动时期与谷文达等一起被誉为水墨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师徒对话》、《山》等在美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北方生活多年后,之前反感水的沈勤,笔下的水气反倒更足了。雨中的江南,天空是透明湿润的白,园林中的白雾白墙构成虚的空间,而茶黑色的廊柱则架构出空灵的层次—所有这些景致,都变为沈勤笔下“园林”系列简而又简的水墨语言。
   在德国汉学家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看来,“中国当代画家中,名符其实的水墨画家寥寥无几,沈勤是其中之一,而且地位特殊”,因为“没有谁像他一样如此接近水墨的内核”。
   7、罗荃木

《风景》

   中国当代艺术家罗荃木是这么被评价的:他是一位淡薄名利、纯粹至极的艺术家,一位内敛、执着而又富有追求激情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是对自然的彻底回归,让观者能够感受那对自然之绿意酣畅淋漓地表现。
   罗荃木的绘画,自其山水到标本系列、或采蝶人(2007)、伐木人(2007)、采石(2008),这些似写生而来的景物其实来自艺术家记忆的拼凑,是从心中理想的历史得到具体意像,并转变为充满情绪流露的所在。
   8、Luca Vitone(意大利)

Homo Faber (bronze), 2016
Michel Rein Paris/Brussels

Der Zukunft Glanz (Rose), 2014
Galleria de' Foscherari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Luca Vitone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展示的的理念。Vitone尤其感兴趣的是,地方区域通过文化生产、创造艺术、制图、建筑、政治关联、和民族分组等方式呈现。他的绘画和装置作品可以被称为取自于特殊地方材料的景观,如废弃物、食品和饮料。
   9、吴思骏

《幸福时光》

 

吴思骏“兔女”系列作品

   吴思骏,1971年 生于江苏南通,师从范扬,主攻山水、人物。199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同年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翰墨缘画廊代理画家。
   他的兔女郎人物造型、动物、包括场景,偏向写实,但他有自己的意味和组合,比如刻意地把人物的面部或者某一个部分虚掉,在空间关系、体量关系上也有一种大胆的重新的构成,包括在场景的意味上显得很超现实甚至是反现实。他的每一幅画里边都有故事感,让观众在看的同时不得不从审美的角度之外再生发思考,那种象征性给画面带来一种很莫名的神秘感。
   10、Sanaa Hamid(英国)

"Meena #1"
Exhibited at Sun Pier House, Chatham
15-18 January 2013

Rekha"
Exhibited at Sun Pier House, Chatham
15-18 January 2013

   Sanaa Hamid题为“通过她的眼睛” 的系列作品,反映了她对文化继承的期望和思想探究。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描绘的自画像,以她母亲在她这个年纪所崇拜的审美风格为基准,选择电影和演员的审美风格。这是她和母亲之间的合作,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