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直接去市场摆摊卖画 谁会买单

扬州八怪直接去市场摆摊卖画 谁会买单

扬州八怪直接去市场摆摊卖画 谁会买单

日期:2017-05-16 09:54:12 来源:

美术 >扬州八怪直接去市场摆摊卖画 谁会买单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职业书画家群体,他们大胆地公开其润例卖画,以换取生活之需。有了润例,书画家们就不必耻于言利,他们可以大方地公布自己书画作品的市场价位,不用担心世人的目光。

高凤翰 《荷花图》

  古代扬州是江南的经济重镇,发达的经济带动了书画市场的繁荣,以郑板桥为代表的一大批画家聚焦在此卖画谋生,由此产生了风格鲜明、雅俗共赏的作品,亦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书画圈子,史称“扬州八怪”。那么,他们的润笔费及卖画的真实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
  有了润例,不必耻于言利
  古代将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为润笔,而所定的标准称为润例或润格,通俗地讲就是书画家出售作品所列的价目标准。润格在我们文化史上起源已久,早在《隋书·郑译传》就有记载。至明代鉴藏家李日华明确提出润笔规格,在当时影响还不是很大。到了清代中期,润笔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画家一旦进入市场,书画就要作为商品,也应像其他商品一样有明确的标价,以更方便于交易。
  扬州地区大多数画家曾制定润格,有过“入市卖画”的经历。尤其以“八怪”为代表的职业书画家群体,他们大胆地公开其润例卖画,以换取生活之需。有了润例,书画家们就不必耻于言利,他们可以大方地公布自己书画作品的市场价位,不用担心世人的目光。
  “八怪”的代表性人物郑板桥为了更好地参与书画市场,曾多次别出心裁地公开其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这篇润例很值得回味,郑板桥明确表示要收取现钱,也就是润笔费,并且以书画不同的形式来制定价位。另外,从这篇润格中的“大幅六两”可知一般人家负担不起,毫无疑问买主多是富商。据史载,清代乾隆时期的知县“每月支俸三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幅画就相当于县令一个月的工资,可见郑板桥在当时可以说算是高收入了。

李鱓 《四屏花鸟》

  另外,“八怪”中的李鱓卖画生意也非常好,尽管他制定的润笔费高昂,但仍有许多富商求购。当时的扬州可谓“索画者必曰复堂”,所以李氏能过得比较安逸。而金农旅居扬州二十几年,靠卖画赚的钱“岁计千金”,想必其画作也是相当受市场欢迎。汪士慎与黄慎在“八怪”中以穷困潦倒出名,汪氏经常“乞米难盈瓮,担书竟满车”;黄慎则“匣有千金砚,囊无一酒钱”,可见他们并非缺钱,而是把钱花在个人喜好之上。他们有时为了得到心爱之物,竟以画换钱,而画作的价钱非得按照润例费计算不可。至于罗聘的润笔费则为更高,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宁寺请他画了一堵壁画,就付给他数百金润笔,但他视金钱如无物,以致“狂挥卖画钱”。而“八怪”中的高凤翰,求其画画的人则更多,连郑板桥也不得不感叹“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鹰作亦无余”,可见其作品的畅销程度,想必其润格也不低。
  卖画途径多样化
  制定润例是进行市场的第一步,而“八怪”真正介入到市场中卖画,则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交易,我们从这些不同的交易方式中也可以看出画家心境和生活状态的变化。
  “八怪”卖画的主要形式还是自己直接去市场摆摊交易,这也为一般商品交易所具备。画家们大多是穷困潦倒才抛弃文人的清高,被迫上街鬻画以谋生。如居于杭州的金农,从康熙末年开始在扬州活动后,就经常来往于扬州与杭州之间,把书画艺术视为“和葱和蒜卖街头”。还有被称为“途穷卖画”的郑板桥,也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去鬻画,自谓“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还有家在淮阴的边寿民也写下了“妙香零落古扬州,楚客招魂忆旧游”的诗句,亦因画“持去卖钱”。李方膺也说:“元章炊断古今夸,天道如弓到画家。我是无田常乞米,借园终日卖梅花。”此外,还有华嵒多次客居扬州,卖画以“谋衣食”。金农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不仅卖画还刻章,有时匆忙得都忘了收钱:“笔客即刻起身登舟。笔价二钱,望付来手。怀素自序稿,便中亦望检付。刻石二方,己送与高凤老矣。弟金吉金上。密庵先生。”并还曾自题其屋壁说:“隶书三折波幅,墨竹一枝风斜,童子入市易米,姓名又落谁家。”可见当时去市场卖画已成风气。

黄慎 《诗画合璧》册页

  此外,另一种卖画方式是私人之间的交易。这种形式主要通过朋友间的委托以及书画家之间的相互代售来完成书画交易,但交易不仅限于金钱交易,也包括人情酬谢、以画易物等特殊形式进行。如边寿民致汪士慎信札透露:“清明前一日到邢,即投府候起居,吾兄已往真州矣。卫容老持尊札来,乃知焦山快游之后,复饱看梅花,清兴如此,可妒册子售出四本,银四包二两八钱交尊嫂夫人收。弟有事复回淮,四月初当再至扬,可掀桓月余。存册得售,即续上。不多及。”从这封信看出汪士慎拜托边寿民在山阳为其代售画册,最后只赚取三两八钱,并将润笔转交给汪士慎夫人之事。从中也说明书画家之间相互代售作品也是较为普遍的做法。
  但书画不一定止于金钱,也有用来换取生活用品的例子。高翔致汪士慎信札:“近兄见字家中平安,可以无虑。前来仪时,准拟数日而归,迟至一月,何也节内之事,大帐一切未缴算。馈赠者,马秋兄二方,吴学师题卷附馈茶叶、食物,淮上徐鹤兄亦赠食物。小帐略为点暖而己。诸凡欠缺,立望归结。杨七兄有灯要画,侯面言。金寿兄嘱致之,彼己移寓天津,卫容兄嘱致之。”此信表明了年初汪士慎因无钱付账,以画换物的真实状况。
  此外,将书画寄到书画店、笺扇店等公开挂牌出售,为商人代写匾联等也是扬州八怪卖画的方式之一。为了吸引顾客,商家会经常邀请著名书家题写匾联,如素莲斋茶肆请郑板桥书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人爱斗茶”。伍少西毡铺也请杨法写匾“伍少西铺”。还有金农也经常为商家写匾联谋生:“顷接来教,知嗣君来,失逐也。两峰甚忙,此时又出门,容达尊意,使其拨冗为之。松源兄弄月莲花沟诗,虽脱稿尚须斟酌,迟日奉到耳。卒翠林匾额,乞示尺寸,字之大小,亦须面商。农顿首上,密庵先生。”足以看出店主托画家们写匾联并给出润笔金额等史实。这正如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所说:“市井屠沽,每藉联匾新异,足以致金。”而这些商人店家也是利用画家的名气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使生意更为红火。
  但“八怪”的作品大多还是悬挂在店里售卖。那时扬州有很多书画店,蓝云阁是扬州画店中的典型代表。它是专做笔墨宣纸生意和书画古董生意,其主要业务是出售信签、扇子以及文具,代书画家出售书画作品,同时接受书画购藏者的订单,转交给书画家创作再卖给购藏者,并制定润格,以及装裱书画作品等。蓝云阁是“八怪”公开出售书画作品最重要的渠道。虽然扬州各大画店都有“八怪”诸人的润笔张贴,但他们还是喜欢将作品委托给蓝云阁。
  书画的交易方式多种多样,由书画家主动委托书画交易的中介人进行完成交易也是其途径之一。书画经纪人还承担接受订件、转交品和收受润金等事务,为画家进入市场经营作品提供一条渠道。例如,方辅成是很多画家共同的经纪人,他在作为“八怪”的艺术中间人可谓游刃有余。另外,当时的从事书画中介人的也不少,张四教是该方面有史料记载的代表人物,他经常游走于画家和买家之间,对于书画的交易起到了很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金农等多人合作的集团化操作方式。据记载,金农曾和汪士慎、高翔等人合作为人砚台铭文。由金农题诗,汪士慎作法书,高翔刻写,分工合作,这样的一方集名句、名笔、名刀为一体的砚台,自然价格不菲。此后,金农还将这种集团化运作实施得更为彻底。乾隆十五年六月,带着善琢砚的朱龙,善作乌丝界栏的张喜子,抄书手张小邑,还有琴师吴趋、庄闰及歌手蔡阳和他的学生陈彭七人来到扬州。如此一支庞大的队伍来到扬州,再和蓝云阁合作,形成了金农艺术的团队化操作模式,这也是金农有别于“八怪”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色。

华嵒 《拜会图》

  谁为“八怪”的书画买单
  作为书画市场的要素,有了“八怪”等艺术生产者,必然会有市场的消费者,不然也无法完成交易,那么在当时的扬州,书画的消费者是由哪些人所组成的呢?
  首先是市民阶层的普通消费者,他们购买字画主要是以家庭装饰为目的,因为在当时扬州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谚“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这正如戴震在其《戴节妇家传》中描述:“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徽商恪守“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观念,不仅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重视家族子弟的商业教育,他们借助雄厚的财力积极资助文化事业,跟随士大夫阶层,仿效文人的风雅之举,切磋研讨,不惜一切代价地购求名人字画。
  而买“八怪”的画除了普通市民消费阶层外,另外一类主要是盐商及官吏。这是因为盐商一方面出自雅兴喜好的需求,购得“八怪”的书画作品用来赏鉴和炫耀;另一方面作为谋利的凭借,凭借画家作品的增值、保值程度来赚取利润,并且以购藏书画这种方式作为交际的手段,与文人群体相结交,在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达到传承后代的目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阔的商业网络。盐商们为了能获得画家的作品,也是想出了各种方法得到画。如附庸风雅的盐商们会举办各种诗文酒会以从各地文人画家手中获得书画。他们纷纷参与,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互相认识,诗文唱酬,并时常有当场作画交易的记录。同时,徽商利用自己的私家园林为“八怪”提供作画场所,确保画家衣食住行上的便利。如“八怪”之华喦“与扬州员果堂结识,相交三十余年,华喦每至扬,即住员氏渊雅堂”。尤值得一提的是,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以优待文士著称,他们的小玲珑山馆在当时扮演了文化中心的角色,吸引着一些文人士子,成为他们在扬州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他们还将画家请到自己的园林中,与自己探讨研究,让画家临摹他们收藏的古帖字画,使得艺术家们吸收古人精华,在创作上推陈出新。当时小玲珑山馆里“所与游皆当世名家,四方之士过之,适馆授餐,终身无倦色”,可谓热门非凡。他们为文人排忧解难,提供种种方便,购买他们字画的同时也资助他们。

黄慎 《闽人而居》

  还有很多盐商本身就是资深的艺术鉴赏家,而且对赋诗作画也有所长。如既是盐商又是画家的查士标、江韬等,他们曾大规模购买名人字画会去临摹誊写,还经常邀请一些名家到自家的园林中来切磋技艺。
  除了盐商外,当地官员也争相效仿,不遗余力地搜罗字画。特别是“清乾隆中叶,士大夫竞尚声气。考据词章而外,则金石碑版,法书名画,争以财力相罗致”。在这种氛围的推动下,政府官员利用掌握的职权,广泛收罗字画,门生故吏也往往“搜奇采异,以冀一日之赏识”。曾燠出任两淮盐运使时“旦接宾客,昼理简牍,夜诵文史,自若也。署中辟题襟馆,与一时贤士大夫相唱和”。由此看出,这些官员通过自己的官职权势,积极资助那些落魄文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