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当代》2017年第4期目录

《艺术当代》2017年第4期目录

《艺术当代》2017年第4期目录

日期:2017-05-26 16:09:11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艺术当代》2017年第4期目录

资讯 NEWS
个案 ARTISTS
14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身处的“2017”
林叶
20 致敬与追问——隋建国的“肉身成道”
嵇心
24 见证奇境——邱黯雄
长谷川佑子
28 绘画:作为对抗性、行动性、开放性的视觉文本——于艾君艺术实践的内在逻辑(节选)
王鹏杰
32 李勇政:探讨回应的方法
蓝庆伟
视点 FEATURE
36 在绘画
尹朝阳
41 罗斯金的文字与眼睛
刘礼宾
44 中国原生艺术:冲决灵魂之声,重辟艺术之境
张天志
48 艺术作品与法律身份——《收租院》再讨论
李竹
52 基因艺术的批判价值
聂槃
现场 REVIEW
56 关于文献展的文献展 | 魏颖
60 弗朗兹·韦斯特的艺术家俱乐部 | 石倩
64 天气大战,媒介大战 | 林霖
68 我们之后:在艺术里游荡的……未来幽灵 | 白家峰
72 从“后感性”时代的企业式抒情谈起 | 肉豆蔻
76 水墨依然存在——蔡广斌之路 | 鲁虹
80 陈秋林:失落的世界 | 吴蔚
83 何翔宇的感知空间 | 艾德
86 黑夜叠在影子上 | 李晟曌
89 对话胡柳:我们生来就是盲人 | 费大为、王名南、胡柳
92 吕松:可见的影子与不可见的“控制点” | 袁佳维
94 李秀勤:凹凸之拓 | 王林
96 女人的伊甸园——兰子“醉花阴”水墨人物系列作品解读 |王端廷
98 韩言松的图像自治 | 冯博一
生态 SCOPE……

中国原生艺术:冲决灵魂之声,重辟艺术之境

文/张天志 Zhang Tianzhi

  摘要:从中国当代艺术现状而言,很多人都观察到它正处于艺术市场急剧下滑、艺术创作步履维艰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长久以来种种复杂因素重重叠加造成的。比如全球政治气候的变化、世界经济的疲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美术院校、艺术机构由传统艺术的“学霸”“大佬”把持,导致国内审美的主流比西方晚近一个世纪,很多人还停留在凡·高、高更、塞尚的后印象派时代等等。尽管一些具有前沿眼力的艺术家、学者已经接触到目前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原生艺术,并独具眼光地认为原生艺术能成为注入中国当代艺术躯体的最新鲜的血液,但是原生艺术仍然受到诸多传统艺术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开始,梳理原生艺术的来龙去脉,向公众展示原生艺术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为中国当代艺术寻找到新的路径。
  关键词:原生艺术、中国原生艺术

凤英作品

一 原生艺术的基本定义与国际现状
  “原生艺术”(Art Brut)这个词是著名的现代艺术家让· 杜布菲(Jean Dubuffet 1901-1985)1945年提出的。这一年,杜布菲在瑞士进行了一次文化交流之旅,他在行程中参观了好几个精神病医院的美术收藏,精神病人的创作让他大为触动。杜布菲回到法国之后,与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和病人进行了大量接触,收藏了大批精神病患者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他提出了原生艺术(Art Brut)这一概念,继而展开了长达四十年的探索。
  原生艺术涵盖各种类型的素描、彩画、刺绣、手塑品、小雕像等,因为尽可能少地依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既有规范,鲜有传统文化的痕迹,而且作者都是些默默无闻、与职业艺术圈没有关系的人,所以显现出自发与强烈的创造性特征。原生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内心的独白,主要是关注人性和对内在神秘世界的探索,以及表达外部世界给他们个人所施加压力的感受。这些作品常常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概念,画面上的形体都是不同时间、空间的组合,甚至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组合,视觉冲击力非常强。他们的创作往往是摒弃经验的、非理性的。因此原生艺术非常强调作者群的划分,其作者群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人:精神障碍者、通灵绘画者、自学绘画者。学术界通常由此而将原生艺术的作品分成三类:精神障碍者的艺术表现、通灵者的绘画、具有高度颠覆性与边缘倾向的自学者创作。
  从上述可知,原生艺术包括精神障碍者的艺术表现,但正如著名原生艺术理论家、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前馆长露西安娜·佩瑞所说:“精神病人的作品不都是原生艺术作品。” 精神病人的作品中,只有未受过现代文明影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以非理性表现形式存在的作品才是原生艺术。当然,在信息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不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净土十分珍贵,这一片净土,往往仅保留在一些自闭症患者、精神病患者的心中,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冲击可能相对比较小。另外,也不排除有些偏远地区自觉创作的一部分人群,他们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的桎梏,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样是纯净的。
  “原生艺术”这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常见的一些误解是把民间绘画、儿童绘画、原始绘画等归入原生艺术,其实它们与原生艺术也有相当明显的区别。比如民间绘画有较清楚的传承痕迹,往往是群体行为,而原生艺术是个人风格迥异的、非群体性的。儿童绘画虽然和原生艺术一样天真纯洁,但它相对于原生艺术则过于简单化、概念化,与成人绘画的区别只是对事物理解角度的问题。原始绘画往往是带有象征意义的简单符号,而原生艺术则出之于潜意识,内蕴较为丰富。
  原生艺术这个群体的艺术家往往被主流的艺术展览和艺术评论排斥在外,他们本身也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值得庆幸的是,原生艺术在经过了七十多年的艰难历程之后,时至今日,已经得到欧美很多艺术大家和艺术类学者的重视并广为宣传。比如英国Raw Vision公司总裁约翰·梅泽尔斯、法国波斯特画廊总经理波斯特、法国里昂界外艺术双年展BHN组委会主席吉·达勒维等,都在大力推动原生艺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亨利·达格尔、阿道夫·渥尔夫利、阿萝伊姿·克巴兹等原生艺术家的作品也受到了艺术市场的欢迎。不过,在原生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态势之时,有一个问题也不容轻视:当今世界上很多从事原生艺术机构工作的人,对原生艺术的感知力比较弱,侧重于围绕作品和作者的人文主义解读、人文关怀,欠缺认识原生艺术自身价值的能力,这种状况在亚洲地区较为突出,这实际上对原生艺术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李昌胜作品

周惠明作品

二 中国原生艺术
  在谈到原生艺术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之前,有必要先回溯审视我国的艺术历程。众所周知,我们过去的艺术教育一直是沿着苏联契斯恰科夫的教学轨迹在走,重在模仿自然、表现自然。这让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约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与当代艺术得到了生存发展的机会,绘画艺术首先充当了先锋的角色。因为绘画艺术和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它们比较单一,不需要文字翻译,作品以图片的形式存在,很快就被艺术家所接受。与此同时,西方的艺术观念被吸收进来。中国的当代艺术由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盛极必衰,随着其自身的发展,开始呈现出萎缩之态。
  进入21世纪后,开始有中国的艺术家注意到被忽略的、更前沿的西方艺术。原生艺术进入中国是近十几年的事情。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台湾作家洪米贞撰写的《原生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揭开了原生艺术进入中国的序幕。随后,郭海平和笔者作为中国最早的原生艺术推手,开始大力推广原生艺术。上海当代艺术代表李山以及著名艺术批评家王南溟、朱其等一批批评家也都给予了原生艺术极大的支持。与此同时,艺术院校中一些具有前瞻性视野的教师对原生艺术纷纷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很多学生虽然对原生艺术还不太了解,但原生艺术也引发了他们的兴趣。以上海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机构不失时机地出版了一批与原生艺术相关的图书,这也为原生艺术走入人们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本土原生艺术的培育与发展
  2010年,郭海平与曾丽华女士共同创建了“原形艺术中心”,后来郭海平又与他人在南京创建了相关的原生艺术指导中心,为中国原生艺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2014年,笔者引进了由英国原生视觉艺术(Raw Vision)有限公司出版的原生艺术书籍《原生艺术手册》,这是国内第一本引进的原版原生艺术书籍,获得了“彭心潮文化基金”的支持,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0月,笔者主编的第一本《原生艺术》杂志正式刊发。2015年,笔者策划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直接探讨和梳理中国原生艺术发展脉络及现状的图书《中国原生艺术手记》,该书由郭海平编著。同年,笔者又策划从法国引进了《原生艺术:界外者艺术起源》,该书的首发式得到了中外友好协会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被列为庆祝“瑞中建交65周年”献礼活动之一,该书出版后获得了上海市图书奖二等奖。
  原生艺术也经由多项展览进入大众的视野。2009年,笔者策划的中国第一个原生艺术家个展(周惠明的“追情”》)在上海莫干山路新波画廊举行。2013年10月,郭海平在南京市博物馆策划了“非理性之美——中国原生艺术10人作品展”。2015年6月,中国首次素人艺术群展在北京举办,大量原生艺术家参加了本次展览。2016年6月,笔者与李山先生策划的“界外艺术:法中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在上海举办,这是第一次国外的该领域的作品进入到中国。2016年7月,中国首家原生艺术馆在黑龙江省兰西县揭牌成立。 2016年10月,由郭海平策划的“2016年中荷原生艺术交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首展。同年11月,该展览又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冬宫艺术馆的原生艺术馆展出。2016年12日在东京新国立美术馆展出了“中、日、泰三国原生艺术家作品展”,中国的李昌胜、凤英、周惠明均有作品参加。
(二)走向世界的中国原生艺术
  随着原生艺术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一大批原生艺术家涌现出来。现在已经崭露头角的包括李昌胜、周惠明、凤英、吴美飞、品方、巴子等。他们用自己纯净的心灵去创作,没有传统学院派的理念、规则和技巧,现代文明对他们的影响较小,潜意识、本能思考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因此,他们作为来自东方的崭新艺术面孔,不仅渐渐被中国的艺术圈所认可,也得到了国外艺术家同行们的刮目相看。
  郭凤仪是中国第一位走出去的该领域的艺术家,她早在2012年就已经在原生艺术的圣地——洛桑原生艺术馆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她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符号,部分作品有一种原始宗教的意味,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都很强,因此在欧洲的艺术圈与收藏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同一时期,周惠明等人与韩国艺术家们在法国的里昂举办了“中韩原生艺术展”,展览得到了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艺术批评家巴蒂斯特·布朗以及著名的法国界外艺术家吉·达勒维等大批艺术家的关注,他们专程赶到展览现场进行参观,并组织了一场有关原生艺术的学术研讨会。笔者在这次研讨会上就周惠明的作品作了一次学术性的主题发言。2013年,笔者与周惠明的作品一起参加了由法国里昂BHN界外艺术协会举办的“第五届界外艺术双年展”。2015年,中国的原生艺术新星李昌胜和笔者的作品再一次入选里昂第六届界外艺术双年展。
(三)中国原生艺术家案例
  中国的原生艺术家们正逐渐被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收藏家们所认可,一些与原生艺术相关的工作室也不断涌现。如果说每一位原生艺术家都是一位“孤独的散步者”,“运伟大之思索,行伟大之迷途”,那么,中国的原生艺术家当中的佼佼者,就以其极具自我辨识度的艺术语言深深震撼着艺术界。
1. 周惠明:立于幻境极高之处
  周惠明十分符合原生艺术的两个基本条件:精神病患者与自学绘画。他于1998年10月份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患病之前,他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绘画完全出自自学,其作品虽然有超现实主义的元素,但和达利、米罗、恩斯特的作品有明显的差异,加入了更多的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患病之后,他的作品完全突破了原有艺术观念的束缚,完全是其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色彩也更加明快、艳丽,画面的所有的形体都是随着他的意识在流动。在他的艺术语言中有很多符号是他自己发明的,它们几乎没有传统的技巧。
2.凤英:灵魂迷宫中的游走
  凤英出生于黑龙江省兰西县农村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爱作画的她,因家境的贫寒无法学习绘画,直到退休后,才又重拾画笔,重圆儿时的梦想。在老伴、儿子相继离世后,伤痛迫使她想要逃离现实世界,在另一个世界(或者说是她的灵魂世界)去寻找莫名的生灵陪伴她游走。她绘画作品中形形色色的怪异符号想表述什么,可能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她确实是用自己的作品给人类的精神世界添加了另一种色彩。很多知名艺术家、理论家都给予了凤英的作品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法国里昂界外艺术双年展BHN组委会主席吉·达勒维更是对凤英的作品赞誉颇高,他认为:“凤英笔下的符号已经成为其与外界交流的特殊语言符号。”
3. 李昌胜:远在光年之外的新星
  李昌胜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只读了几天高中就辍学在家,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完全凭借天赋进行创作。他身上孤独敏感的气息极其强烈,似乎与整个外部世界格格不入,外人也难以走近他的身畔。当他通过非凡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思考、气质映射到了作品之中时,这些作品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直指人心。他的作品既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又遍布传统文化的符号,而且弥散着一种神秘通灵之感,视觉冲击力特别强,不落俗套。这在当下年轻艺术家中,可以说是极为少见的。他作为中国原生艺术界耀眼的新星,得到了国内外很多艺术家的欣赏与赞叹,已有多幅作品被海外收藏家收藏。
三 结语
  多年以来,原生艺术家在中国一直是站在舞台的后面,在舞台中心演出的以传统艺术家、现代艺术家、当代艺术家为主。对社会来说,原生艺术家是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直没有被社会所认可,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包装自己,但是他们的心灵是很纯粹的。就像法国界外艺术协会提出的“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就应该对这一部分的创作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
  中国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普遍感受到精神的压力,他们对于原生艺术来说,是一个存在着的庞大潜在群体。通过原生艺术或界外艺术 创作来舒缓压力,释放自我,对稳定社会也是积极有益的。
  一种文化、艺术移植到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域,必须要跟被移植的国家或地域的文化相结合,如此方能生根发芽。原生艺术也必然如此。原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现有的艺术发展状态,或者说,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在艺术本身。原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将来可能在中国会出现鼎盛时期。当然,原生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假如原生艺术家失去了率真而自由的心灵表达,转而追求技巧和规则,希望总结出一套“理念”或“系统”,就可能被收编为体制内的学院派,那么,它就会成为条条框框的艺术,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我们希望艺术家和批评者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原生艺术,不要为它戴上教条主义的枷锁。我们更期待着更多的原生艺术家从舞台的后面走到舞台中央,尽情释放自己的潜力与灵性,为精彩的内在精神世界嘶吼出生命的力量,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张天志作品

张天志作品

注:
  ①露西安娜·佩瑞是在2015年9月于昆山千艺园举办的“原生艺术高峰论坛”上作此番表述的。参与此次论坛的有李山、张天志、郭海平、王南溟、马琳、周兵(时任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白鹄(瑞中友好协会副会长)等。
  ②笔者为该馆馆长,李山担任该馆名誉馆长。该馆现已收藏李昌胜、周惠明、凤英、景丽等原生艺术家的七十余幅作品。
  ③阿兰•布尔保奈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推动原生艺术的发展,但他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原生艺术对作者的要求十分严格。只有符合原生艺术作者群分类的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被称为原生艺术。他认为这个限定会使原生艺术在发展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他在1972年提出了界外艺术(Art Hors Normes)的概念。界外艺术恰好将原生艺术对作者的这一限制取消了,它认为,任何一个艺术家只要其作品的形式跟原生艺术是相同或相似的,有悖于传统,有某种新意,又不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就可以被划分为“界外艺术”。甚至于一个大学的艺术学院的教授,只要他的作品跟传统是不一样的,而跟原生艺术的存在形式是相似、相同的,也同样可以被划为是“界外艺术”。所以,较之于“原生艺术”,“界外艺术”与之既有相同点,又有扬弃之处。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