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伦:张扬勃发生命力的轨迹

王新伦:张扬勃发生命力的轨迹

王新伦:张扬勃发生命力的轨迹

日期:2017-07-20 10:35:31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资讯 >王新伦:张扬勃发生命力的轨迹

  中国的民族绘画,溯其人文哲理渊源,无不强调表现客观世界的生命力,以折射作者主题对客体的诠释。正是《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凸现勃发生命力的优秀传统精髓,方使华夏民族绘画的水墨形式、笔触出现了徐疾的节奏,笔墨呈现刚劲的线条和滋润的墨韵,笔势的灵动感与贯气等必须形态中随处可见的生命的脉搏和情感活动的痕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到传统是渊源,而民族绘画是流的辩证观点,导致文人画的一些负面影响,诸如陈陈相因、因循守旧的现象屡见不鲜,远离当代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又使现在相当一部分民族绘画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语言,是审美趣味还是表现方法,都停留在过去农业社会的文化形态之中,缺乏其“笔墨当随时代”所应有的时代活力。这即是中国民族绘画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它在信息社会国际化时代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就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或者“碰撞”来说,它既有对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艺术的眷恋、承接,也有对异文化艺术精华的大胆吸纳和融会贯通,这些都是画家王新伦在趋于现代的艺术探索道路中常思考的问题。
  深入地分析起来,水墨画家王新伦的这种“现代风格的民族绘画探索”,可以说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其表现轨迹进行实践的:
  一、着眼于民族绘画特有的生命力形态表述
  生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运动性。王新伦在其制作中,注重把握中国民族绘画中水墨画的张力形式,如行云流水般的用笔往往呈现出龙飞凤舞的书法意趣:笔触的丰富变化通常显示出往与复、垂与缩、动与静、密与疏、虚与实之间的对立统一;篆书般凝重的粗犷线条的架构组合,则充分显露出《周易》所颂扬的过发的生命力。在王新伦的《夯基人》、《瑶山秋》、等作品中,他十分注重墨线的徐疾轻重,形态的方圆曲直,以及墨色的醇厚积加、浓淡透明等的对比变化。人物形象和衣服的笔墨塑造,一反传统水墨画墨华滋润的“逸笔草草,了以解胸中之逸气”的手法,在立足于民族传统水墨画的笔墨美质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画家凡·高、弗洛伊德等人的一些造型方法,诸如采用粗犷单纯化的知状扭曲线条,用清晰有力的洗练笔触,给人以强烈生命冲击力的视觉传达效果。满溢力量感的张力,使画面呈现某种有别于传统水墨模式的视觉新感觉,折射出民族绘画张扬生命活力的精神内蕴。这些作品经由融会本土传统和外来文化因子的造型要素或符号,让观众亲身感受到种种自然的生命运动模式,体验种种人类复杂的内在情感,与特定的人类感情相联系,引发某种沉雄博大、具有现代意味的共鸣性感觉。笔者认为,这是作品能够给人以震撼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寻求意境的表现
  “意境”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唐朝中期的诗人王昌龄所著《诗格》中。他认为“诗有三境”,即意境、物境和情境,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宋代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水墨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中,开始强调“意”境的概念,他说:“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意。”注重作者在营造意境的空间和想象,使作品最后方能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张力效果。画家王新伦深谙这些艺术创作规律,如在制作《瑶山行》的系列作品中,注重瑶族妇女的典型描写与深入刻划,将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生生不息、充满勃发生命活力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其塑造的众多瑶人形象上,验证了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造型艺术的造境魅力。具体地探究起来,作者则又是从以一下三方面来展开艺术境界营造的:
  1、从现实具体的空间境象切入,即从传统水墨画的意境的构成出发来表达。例如在《夯基人》的制作上,以工地民工为对象,以自己特有的表现形态,如扭曲的宽笔短线、点子皴笔等塑造夯基人,笔触起伏见气势,呈浑厚,画出劳动者淳朴、本分、善良和勤劳的真实形象。人物场景构成饱满而逼人,一张张饱经风霜的形象突兀显现,威严纵然。他这种把写实具象的形态,通过主观集中,概括而得到对象的本质揭示,运用具体的空间表现意境,可以使人感动,从而引发观众联系自身生活的体验感受。
  2、从意象统一、情景交融的空间景象,即从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意境特征来表现。中国的民族绘画表现,往往熔铸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艺术表现之中,它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对自然形象,经过“意”——即理与情的融会,而形成理想化和情感化的自然空间景象。它反映了东方人哲理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感受。王新伦的作品正是从情景交融的意境出发,即以“意”(情与理的对话)和“境”(形与神的共存)的相互制约,相互融会中,满怀情感地真实刻划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及其生活,寄托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的夯基人——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的赞美与颂扬的思想感情。《夯基人》这类作品的魅力,正是凝聚着理与情、形与神相互统一的艺术真谛。
  3、从高度的艺匠传达手法介入意境的再造。对于意境的艺术营造手段,当代中国画家李可染将其称之为“意匠”,是创造意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某件作品有没有意境或者意境的高低深浅,必须通过读者的鉴赏方能辨别,而有意境的作品,也只有通过观赏者的欣赏过程,才可能达到意境的实现和深化。作品必须使人看了能感到有画外情、画外意,才算是有意境。可以说意境一方面是画家创作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入地探讨起来,中国民族绘画区别与其他民族绘画的特点之一,是对自然的描写,有自己独特的概括手法。例如在传统水墨山水、人物画中,无论是各种形态的点、线、面,还是山水的各种皴法,都是对自然的山石或动植物结构的高度概括。可以说,华夏民族绘画最基本的表现手法,都是经过了理性的概括而非只凭感觉。这其中就当然包括意匠的加工成分。作为人物画家的王新伦,十分尊重民族的这一美学传统。他运用具有自我个性特点的点、线、面及皴法形态,来对自然人物的内在结构和气质进行高度的意匠处理和概括升华。推崇含蓄,讲究曲折,注重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等中国式的表述手法,以凸现中国抒情诗“比、兴”表现的文化特征,营造遐想的空间,强化观赏者对水墨艺术媒介感受来触发想象,把画面意境创造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述,王新伦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是在立足于东方文化背景,着眼于当代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和追求现代审美意识的前提下,又努力吸纳外来文化艺术的有意精华形成的。追溯现代中国水墨物画的发展历程,倘若说,蒋兆和是从西方的素描、方增先从外来的结构素描、周思聪是从日本的赤松俊子、史国良从德国的荷尔拜因等艺术家的表现中吸纳精华形成自己具有现代形态的艺术语言的话,可以说王新伦则是从当代西方的一些画家,诸如凡·高、弗洛伊德等画家的表现手法中吸收种种表现手法,在制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目前自己的这种表现模式的。
  希望王新伦在张扬勃发生命力,追求具有现代感的艺术表现道路上,努力奋进,再有更多的可贵探索,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张小鹭: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外国人研究员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