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生丨养好水,鱼自然就活了

赵培生丨养好水,鱼自然就活了

赵培生丨养好水,鱼自然就活了

日期:2017-08-07 15:10:20 来源:崇真艺客
关联艺术家:

资讯 >赵培生丨养好水,鱼自然就活了

  赵培生好静,创作时爱以古琴声为伴,最钟情于《广陵散》。工作室里有两样方物让人印象深刻,一是那只粘人的猫咪,虽是流浪猫,它却拥有自由出入工作室的权利,并不时的跳到访客怀里求爱抚;另一个是一张奇趣自然的茶桌,手工焊接的钢架间隙错落安放着形态各异的石头,茶碗置于其中,竟有种席地而坐,山野品茗的惬意...

赵培生

【吉向东南】
  赵培生,祖籍山东,著名陶艺家,当代艺术家。
  16岁那年在山东诸城,母亲带高考不中他去算命,算命先生说,他会远行,吉向东南。
  果然,在25年后,他离开工作了19年的济南,前往了距离家乡更远的上海。为什么要离开?赵培生认为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还有未实现的想法和追求。「强烈的欲望驱使要走出去闯一闯,闯成什么样且不说,但不能不去做。离开是为了去寻找更多的可能,能否实现自己的想法,能否用艺术语言反映社会反映当下。」
  如今,已是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动画系主任、教授的赵培生回忆过往,温厚的微笑声中,会带有对生命的敬畏。年龄越大越相信命数,当下的每一步,更像是对于某种存在的印证。
  挣脱开传统绘画的局限,赵培生坦言,在上海让他开始思考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说不出为什么,开始喜欢那种对内心深处有触动的作品。我不再满足于作品外表的呈现,努力寻求一次次的突破。」
  2006年,初来上海的赵培生对当代艺术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再继续之前的绘画,「一直在思考,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直到和几位朋友的一次苏州园林的畅游,让他在太湖石的身上看到了具有东方哲学的美。「事情就是这样,当你驻足关注某一事物时,总能发现平时眼睛所看不见的东西。」
  「如果没有离开山东,或者没有去逛园林,结果会怎样?」我问。
  「人生没办法谈如果,有些事情的起端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赵培生笑着回应道。

赵培生多年前根据太湖石的灵感所创作的油画作品

【从‘外求’到‘内求’】
  从苏州回来,赵培生开始尝试使用油画材料,希望通过媒介语言的转换进行当代艺术的探索和实践。「2008年用油画创作,2011年开始太湖石雕塑系列,这一系列的创作自己觉得很有意思。」

赵培生,“洞庭一品”之六,油画

赵培生,“石”系列之三,瓷,2011

  从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毕业的赵培生,原本就对陶瓷材料不陌生。「景德镇的瓷器烧制起源于五代盛于宋,宋瓷的釉是追求玉的温润。当时在做太湖石(一代)的时候,希望追求玉的温润质感。在之后,又觉得这些作品不理想,有工艺美术的嫌疑。接着又一个系列太湖石(二代)就产生了,即把太湖石和宋代匣钵残片、陶瓷碗碟残片烧结在了一起。」

赵培生,”山“系列之三,瓷,2012

渣料

困卦,赵培生装置作品

  这些心理变化取决于当时赵培生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他曾用“无厘头”来形容那段时期的感受。「无厘头的概念是在我做石头第二代的时候产生的。艺术像游戏一样,它是在捉迷藏,我是法师,布局者,我知道在哪里埋了包袱,但是观者看不出来。我认为艺术的审美,是一个不断思辨的过程。把一件作品抽丝剥茧,从蛛丝马迹中寻找一些线索,是艺术审美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赵培生希望那时的作品能够影响到观者,激发他们去找答案,尽管这个答案未必是他给出的真实结果。

赵培生早年创作时的影像资料

  对于艺术探索之路上所走的弯路,赵培生自始至终都坦诚相见,他认为年轻时候所秉持的对所谓‘艺术风格’的盲目追求是极其错误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大师的画册成长的,我们记住了若干张艺术大师的“脸”,于是误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找到一张属于自己的“脸”。可是我们并不了解这些艺术大师的生活以及这些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产生的,于是就开始追求和建立自己的风格。后来发现,努力追求到的图式、符号并不是自己的,别人随时也能拿走。」

  于是,赵培生放下了外在诉求,慢慢回归自己,观照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作品。「从自己内心深处迸发出的,才是别人拿不走的。」
  “正本清源“是近几年赵培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验证了李叔同的”先器识,后文艺“和古人参禅悟道成艺的道理。明白了几十年从艺外求于形之害,大千世界内求于心才是本源。

赵培生,溃败系列之一, 瓷,2013 

【禅是一枝花】
  「2013年创作的“溃败”系列对我是非常重要的,展览的成功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推着我继续向前走。」
  如果说早期太湖石系列创作还在以当代的语境转译皱、漏、瘦、透、丑的审美意趣,那么“溃败”系列则渐渐脱离了其具象美学的羁绊,不执着于外象,而转向内心的自然与纯粹。

赵培生,溃败系列之三, 瓷,2013 

  「所以美的法则有时候是很害人的。」赵培生解释道,「美,不应该只是局限在我们所界定的规律和模式上。太湖石并非人为的作品,你只要找好了角度,它们看起来都很美,他的无常就是大美。」
  “弃形存意”和“形破无常”是赵培生在“溃败”系列上的艺术思考,他认为这是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之后,对艺术表达在精神领域上的深刻变革。「“形”是形态,也是“规矩”。“意”是“画意”,更是“修养”和“气息”。」

风萧萧兮

  赵培生特别强调作品中“动-向”的部分,如禅宗所示“心印”,以心为印,心领神会。作品其实是关乎气息-能量流转的概念,无休无止。“无常”即是”变化-运动”,也是生命的状态-常态。

叶落,赵培生装置作品

  陶泥在手中拿捏的过程,抽离了程式化的概念,将其置于变幻无常的时空中,即实即虚,意象无限。赵培生以为,自己的作品不是故事,所以在作品面前一切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能以心传心,才称得上是自由自在之心。
  「禅宗讲的除业障方能”明心见性”,艺术家-人本性光明,实属迷障深厚不见真心,所以走在迷途上。正象习武之人,师傅要先传心法再传招式,否则会迷途难返,走火入魔,甚至造孽民众。」

赵培生老师工作室一角

【水养好了,鱼自然就活了】
  继“溃败”系列之后,赵培生陆续创作了”无相”、”融”、”逝”等系列,禅宗作为其艺术思想的养分,让他不断在作品中以”无所住”之心反观本心,以小”我-个体”映照大”我-众生”。「这里面始终有一条线路,就是悲悯的情怀。艺术创作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层次洞悉与关怀是艺术创作前行的动力。禅心、佛心皆真心,真心也是艺术的命门。」

赵培生,问道-无常,20x9x30cm ,2014年

  「真心」是赵培生一直以来最为追寻的一种存在,它迹近于原初的、毫无沾染俗念的自然呈现。在作品中他会特别趋向于极其单纯、干净,好像它原本就生长在大地之上的自然物。
  「进入到自己的创作状态的时候,是很舒服好兴奋的一个时刻,也是很过瘾的,拎得出来的作品,应该是接近自然的,大朴的,才能称得上是大作品。不造作,接地气,扔到石头堆里可能会分不出来,当只要给它一个空间,它就活了,这是不同。但相同的部分是它们能融合在一起,这是我想要的感觉。」

赵培生老师工作室一角,溃败系列

  在未来的创作中,赵培生说自己或许会有一段相对的休眠时间,「就像把玩物件一样,让他上上包浆。」对于自己想要的感觉,赵培生已经触摸到了,所以他并不担心。「会把一些作品拿过来,再重新回炉,看有没有一些新的可能,让它传递出的信息密度更高。」
  而对于所谓的‘成功’,他认为那并不仅仅是一种虚名,更是一种终结。「艺术创作应该始终是开放的姿态,永远是进行中的。一个人可以给自己的艺术人生画上句号,却不可能给艺术画上句号。如果自己的艺术能给后人留下某一个片段的话,就已经足够了。」

赵培生老师工作室一角

赵培生老师工作室一角

赵培生老师工作室一角,石质茶桌

  赵培生好静,创作时爱以古琴声为伴,最钟情于《广陵散》。工作室里有两样方物让人印象深刻,一是那只粘人的猫咪,虽是流浪猫,它却拥有自由出入工作室的权利,并不时的跳到访客怀里求爱抚;另一个是一张奇趣自然的茶桌,手工焊接的钢架间隙错落安放着形态各异的石头,茶碗置于其中,竟有种席地而坐,山野品茗的惬意。
  赵培生认为,自己真正受益于禅宗中所传递出的生命智慧和生活态度,无论做人,亦或是做事,就好像养鱼一样,把水养好了,鱼自然就活了…

赵培生在工作室接受崇真艺客专访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