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翔: 2017中国(张家港)当代水墨艺术特展

徐华翔: 2017中国(张家港)当代水墨艺术特展

徐华翔: 2017中国(张家港)当代水墨艺术特展

日期:2017-10-08 15:02:51 来源:
关联艺术家:

>徐华翔: 2017中国(张家港)当代水墨艺术特展

展览时间

2017年10月10日—10月31日

展览地点

张家港美术馆1号、2号展厅 

开幕时间

2017年10月10日上午10:30

研讨会时间

2017年10月10日下午2:00

研讨会地点

张家港美术馆一楼展厅

策展人

朱其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   

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 

张家港市文广新局   

张家港市文联  

张家港市文化中心管委办

承办单位

张家港市美术馆

媒体支持

《中国美术报》

雅昌艺术网

卓克艺术网

参展艺术家(按年龄排序):刘德维、刘天禹、阎秉会、徐华翔、王非、郭志刚、严隐鸿、东方涂钦、何唯娜、张译丹

徐华翔

        徐华翔,1963年出生于安徽池州石台,1995年调往江苏省张家港市工作。先后在合肥、北京等地艺术院校和机构进修、访学、深造。2001年至今先后任张家港市书画院院长、美协主席、美术馆馆长等职,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委、中国画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艺术市场》画院画师。2012年居北京潜心水墨艺术创作,2016年工作室迁宋庄。

        有关现代水墨的图像如何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类像与现代的结构抽象找到出路,从日本画到吴冠中选择简约主义的自然“意象”,即画面结构依托一个自然的形象结构,在此结构下表现笔墨的形式。徐华翔早期的水墨探索来自这一背景,即将江南民居的建筑结构作为画面结构,这是八十年代对于图像结构的东方主义方式。徐华翔之后放弃了画面的自然结构,回到笔墨本身的结构及墨线形式。

▲▲徐华翔水墨作品

          他的探索重点在于各种层次形式自身的交错结构。墨像的肌理及有机的墨线的构成结构,使传统的墨分五色发展为一种墨色的层次结构;黑白灰的色域结构,屋漏的线性结构,以及黑底留白的动势的线痕。在自然的形象结构消失之后,徐华翔试图墨域与线痕、黑白灰的色调、墨色层次、线性自身的结构等笔墨自身的层次结构中找到水墨本体意义上的图像结构,这一结构同时亦是笔法及墨法的自性形式。

—— 摘自 朱其《回到水墨自身的近代性的再实验》


 

对话:徐华翔 & 何航飞

何航飞:最近您在读哪方面的书?可否据此谈谈感受?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近期的阅读范围主要在当代艺术领域。读书是需要天分的,我自知没有这个天分但又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我的读书方式是当即追问式,比如书中看到“因为有了毕加索,绘画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一个观点,我便就这个问题将阅读延展开来,直到自以为明白为止。在我看来,只要读书成为常态,问题就随时显现,追问也就随时存在。所以我时常不知道明天会找哪本书来看,而所有的感悟也都是暂时的。就读书人而言这是缺点,缺少系统与时效性,但却符合我的秉性。另外,我把与学者对话及高手交流也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对话交流的信息常常会促使我读下一本书。

何航飞:阅读习惯还是得因人而异。我比较欣赏顾颉刚的经验而不太喜欢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后者的“严苛”曾在大学期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对渴望进步的人来讲,读书无疑该是相伴一生的重要习性。威廉·莫里斯曾强调过,要对真理反复说明才能防止人们遗忘,阅读与交流时常能让我们体验到反复说明真理的必要性。思想的碰撞经常能擦出些意料之外的火花,除却个人深度思考之外,新的直接经验大抵多从此处来。就我对您的了解,在谈话和写作之间,前者确实更有利于您的思辨。近期有没有安排或参与比较有价值的艺术活动?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2008年至2015年,我的主要精力放在每年一度的"四季水墨"艺术展上。近两年因观念和语言的蜕变,参加的活动越来越少了。今年十月初由朱其先生策划的一个水墨特展将在张家港美术馆展出,十多位从事当代水墨探索的艺术家介入,我亦位列其中。

何航飞:“四季水墨”的影响不小。记得前次刘德维老先生在宋庄和我们交谈时,曾感慨您在水墨展览策划上的眼光。他当然很希望您能以策展人的身份来公正地梳理下水墨这个圈子。不过,我以为,您内心所向还是在艺术创造上。张家港美术馆在同级别美术馆里确实很有前瞻性。2015年至今,我一直比较关注它的动向,在常规展览之外,其公教活动也极有学术价值,并直接促成了我在四川等地策划的几个艺术活动。能否具体谈谈十月份的这个展览?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作为资深策展人朱其先生已很多年没有策划过展览了,今年初他和我聊天时谈到中国水墨经历了1980、90年代的现代主义之后,水墨的探索应回到中国艺术史自身的历史和语言逻辑上来,用回归说明“近代性”视野来探讨水墨自身的语言可能性。可以从这个观点出发选一些艺术家做个展览,我们便一拍即合。十位提名艺术家中有一半以上作者的作品我都熟悉并且喜欢,当然展览最终的反响来自观众与社会,我个人也有期待。

何航飞:好的。您在此次展览中所提供的都是新作吧?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是的,参展的十幅作品都是从今年上半年创作的三十余件作品中挑选出来的。

何航飞:算起来您搬到宋庄整整一年了,近期在创作中有什么新的体验和感受可以分享一下,刚好借此机会也听听这一年来您在宋庄的所思所悟。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一年前为了换个大点的画室我搬来宋庄,这一年依然是在对当代艺术的学习、交流、思考中前行。要说感悟,就是对当代艺术理念有了更多的认知。比如很多人对当代艺术困惑不解是因为它的各种修辞使用互为交叉、更加多元,各种跨专业领域的表现形式互为借用、不拘一格,致使当代艺术结构十分复杂。而当代艺术之与作品的态度主要是精神内容,并将内容转换为语言学的文本结构和语法关系,绘画虽依然可以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在当代艺术里绘画性已不是重点。这也是我这一年时间里看书思考较多、画得甚少的主要原因。

何航飞:上了五十岁这个年纪,能够坚持阅读、反思甚至否定从前是困难的,不过我认为克服这种困难很有必要。事实上观望您从90年代至今的作品,面貌的递变程度也是相当明显的,表现在绘画形式感上尤其突出。那么您有否计划拓展在纸本之外的新材料上的探索?尝试用某种新的或更多种媒介来传导艺术实践的“精神内核”。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近两年常有这种念头,但不敢轻易实施。主要原因应在于我个人经验的束缚。我的递进依然在形式主义或概念上,即抽象主义与绘画性。重点在线条、笔触、构成、色彩本身形式的表现。前面说过当代艺术是讨论作品的精神内容,并将内容转换为语言学文本结构和语法关系,将形象的文学性、哲学性、宗教性找到一种语言学的实验形式。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一来我很晚才接触到语言学,再者对多媒体、影像等专业领域的材料手段尚不熟悉,但我仍然想在运用水墨的基础上走得更远或者围绕水墨丰富它的多元性。或许某一天我仅仅运用水墨的特征、意蕴和品质而忽略了传统惯用的水墨材料,谁知道呢。

何航飞:是否觉得凭借宣纸这种媒介最易准确传递您的精神?拿您2015和2016年的部分作品来看,抹去印鉴及短款,已然可以明晰个人风格。那么,您有否考虑过在今后的作品中不用印,不具款?(换句话来说,是否认为现在的每幅作品都需要落款和钤印?或者一定是红色的印和黑色的款?)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其实我知晓绕开宣纸能获取更多信息量,但就我三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仍然觉得宣纸表达手段尚有巨大的空间。艺术不排斥任何形式与材料的表达,这不是问题。艺术是意识形态在不同时代里的不同表达方式。题款与钤印是中国古代书画中的一种形式,诗书画印也是那会儿意识形态下的一种艺术样式。中国新文化运动已逾百年,艺术的形态早已天翻地覆。印章与落款只能因画面需要而为之,或作为元素融入画面而成为作品语言的一部分,否则宁可不要。红与黑、虚与实都应为画面而设,这与传统书画中的钤印与落款已不是同一个概念。

何航飞:那么书法于您的意义是什么?对临摹古代法帖您有什么看法或是感受?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我接触书法早于绘画几年时间,以致于后来学习中国画时能顺利地将书法用笔运用到中国画的形式之中,学习中国画三十余年,书法一直是最好的伙伴。虽无缘成为书法家,但随着绘画的进步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十年前面对自然写生后,因着绘画图式的改变,书法与绘画从画面中分离开来(保留落款没有了题跋),结果对画面中的线、用笔、书写性等反而要求更高了。三年前再次转型走向形式感与抽象性,在线性表达上过去习书的储备更得以充分体现。近两年读帖多临摹较少。一是看书、画画、交流占用了更多的时间,再就是随着认识的提高不单单迷恋碑帖中的结构、用笔、趣味等细节,更愿意去体悟笔墨和文字之外的气息。毛笔与宣纸的结合已逾千年,毛笔之于宣纸上的神奇效果亦只中国画独有,如何在今天的文化情境中将其发扬光大,转换成时代的语言正是我三年前转型的初衷。

何航飞:技近乎道,艺术家越往后走的追求一定是这样的。杜大恺先生的书法就很好,作为杜先生的学生,你们在书法上的交流多吗?或者说他在书法上怎样影响并启发了您。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是的。书画最后真正成为一个人的修为、安心的生活状态是幸福的。杜大恺先生是位大文化学者,我追随先生十余年最大的得益是价值观和艺术观的提升。最大的感悟是任何事都要放在人类至今已拥有的文明情境中去衡量,在艺术上,变是一种常态,我以为这远远超越了绘画上的收获。因为画画是主业,谈论书法的机会较少,既便偶尔涉及也是站在今天对艺术的分析状态中,刚才我说到近两年对于碑帖主要是读的状态,感受碑帖中文字以外的信息等就是在与杜先生的交流中所获得。

何航飞:能感受到字外之天也必然知晓功夫当在字外。最后,我想对您在绘画教学中的经验做一个了解,这也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

▲▲徐华翔水墨作品

徐华翔:我不是专业教师,谈不上什么教学经验。只是创作之余偶尔去某些诸如高研班之类的机构讲讲课,现在也打算退出了,因与艺术相距太远。我认为艺术教育应该存在,但好的艺术家不是教出来的。并坚持“只有好学生没有好老师”这个说法。不要误会,因为哪怕你成了某领域的大家,在艺术面前也都是学生。如果把艺术比作阳光和水,那么艺术家(老师)也只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太阳能或蓄水池。学生可以通过老师、艺术家发现收集能量或蓄水的经验,促使自身能收集更多的能量、蓄藏更好的水资源。遗憾的是商品社会致使大量的太阳能、蓄水池功能丧失而成为摆饰。趋之若鹜的学艺术的人也只想得到太阳能、蓄水池的样式,而忽略了它们的功能。具备这种功能是要付出代价的。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拜师学艺的要求,我总是告诉他们自己的感受:太阳能不是太阳是集储太阳能量的一种方式,不能断电;蓄水池不是水源也只是储备、延续水源的设施,不能断水源。如果你想收集能量光照他人,抑或蓄藏水源普济他人,甚或仅仅是个人生命的需要,如果你已准备好接受苦难的行装,那么恭喜你,艺术之门已经向你打开了。

何航飞:通常我们可以看到在艺术教育中多标榜培养或激发创造力。大多数情况下,教育迫切需要一个能被清晰看见的结果。因为“学习气韵”之不可能,求速取巧地将方向转为无用的外在形式模仿,大家心知肚明,却不点破。能自主选择个人表达方式的艺术家方才称得上具有创造力。


朱 其

艺术学博士,著名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秘书长。60后代表性的当代艺术的独立策展人,1990年代以来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前卫艺术展,曾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艺术评论和学术论文。曾任《雕塑》杂志执行主编,798艺术区艺术总监,创办了国内首个当代艺术的跨学科课程“19层空间当代艺术高研班”。

何航飞

艺术家,自由撰稿人,致力于汉字艺术以及中国民间美术的探索。2015年张家港“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策展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