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专刊】陶纯:金寨的星光

【金寨专刊】陶纯:金寨的星光

【金寨专刊】陶纯:金寨的星光

日期:2017-11-07 19:22:12 来源:北京御风秦楚

资讯 >【金寨专刊】陶纯:金寨的星光

金寨的星光
文/陶纯

    八月十一日夜,我们乘坐的车子从霍邱前往金寨,车窗外面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幽深静谧。某一个瞬间,我脸贴车窗望向高处——没有看到月亮,只看到点点繁星,镶嵌在深邃的夜空。星光下的大别山腹地,是那样的平和与安详。
    车子停下来,金寨县城到了。这是我第一次到金寨——一个我早就想来、却来不了、而今终于来到的地方。我的心突然一沉——一种复杂的心绪油然而生。

    金寨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主脉的北坡,许多年前,我就知道它。它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全国大约三千多个县(市、区)中,它应该算是比较“年轻”的县治。
    一九三二年以前,中国版图上,没有金寨县,只有金家寨。一九三二年,蒋介石在部署对大别山红军的第四次“围剿”时,为鼓励其部属向皖西北中心区金家寨进攻,明令各纵队将领,谁先占领金家寨,即以其名为县名,建立县治。
    这一年九月上旬,卫立煌第六纵队经过苦战,抢先占领了金家寨西南方向的重镇汤家汇,撤退到金家寨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张国焘等人率领下,再向燕子河撤退,二十日,卫立煌率部进入金家寨,至此一战成名。十月初,蒋介石发布命令,将金家寨周边分属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的部分区域划出,“于金家寨添设新县,即以陆军第十四军军长卫立煌之名,定名立煌县,以金家寨为县治所在地……”
    立煌县的成立,标志着红四方面军在大别山的失败,从此,两万多大别山儿女告别故土和亲人,远走川陕,创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大别山最辉煌的时期就这样结束了,它完全被白色恐怖笼罩,一片凄凉景象,数万“红属”被杀害。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大别山的人民贡献大,损失大,牺牲大,苦难大。一直到一九四七年九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了立煌全境,将立煌县改名为金寨县。天终于亮了。从此。金寨县载入历史史册。
    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只有少数活着回来了。
    曾几何时,金寨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以金寨县境为中心的豫东南、皖西北两块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年大别山区共有三次大的武装起义——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六霍起义。
    后两次主要发生在金寨县境内。黄麻起义组建了红三十一师,立夏节起义组建了红三十二师,六霍起义组建了红三十三师。这三支红军,便是后来红四方面军的骨干力量。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红三十二师攻下河南商城县城,这是红军在河南打下的第一座县城,在全国影响很大;一九三0年一月底,红三十三师成立仅十天便攻占霍山县城,这是红军在安徽拿下的第一座县城。这两个师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全国解放之后,党史专家经过严密考证,得出结论:土地革命时期,江西、安徽、湖北、福建等十六个省共组建主力红军队伍一百五十三支,其中安徽金寨组建填十一支(红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红一军独立旅、中央独立师、中央教导二师、红二十五军及七十三师、七十五师、七十四师、红八十二师、重建红二十八军、红二一八团),排名第一,而它后面的湖北红安、福建长汀、湖南平江、陕西子长等五个县,分别组建五支。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寨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堪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此次军改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八个集团军中,有六个与金寨红军有很深的渊源和血脉关系。
    后来人们常常津津乐道,金寨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共走出五十九名开国将军,仅次于湖北红安(六十一位将军)。著名的有上将洪学智,以及中将徐立清、皮定均、陈先瑞、滕海清等。以他们为代表的金寨热血男儿,身经百战而不死,他们是大时代的幸运儿,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
    而下列数字让我更加震撼:在金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先后有十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在一些村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参加红军,有的父子、兄弟齐上阵;烈士遍布村村寨寨,解放后幸存在位的老红军不足千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共有一万余人,占全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县团级以上烈士五百多人。
    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数字!

    与那些功成名就、儿孙满堂、安享晚年的幸运者相比,那些英年早逝的烈士,更让人扼腕,更让人敬佩,更值得我们歌颂。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夜晚在宾馆翻阅金寨县烈士名录,有两位烈士的名字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其一是周维炯。
    周维炯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二岁参与策划和领导了立夏节起义,随即担任红三十二师师长,是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洪学智、徐立清等人当时是他手下的士兵。
    他当师长后,听说亲舅舅漆树德和反动民团头子顾敬之私下有来往,并和当地土豪劣绅打得火热,恶毒咒骂共产党红军。周维炯很生气,派人把舅舅带来责问,规劝他不要与红军为敌。没想到漆树德竟然大肆耍横,扬言已给开封的国军将领写信,不出十天,他们就会带兵来消灭你们这些红匪。
    事已至此,周维炯只得下令把舅舅绑起来,交给人民处理。来了一大堆亲戚求情,周维炯不为所动,当天就下令枪毙了漆树德。他的母亲哭着说:“你们这样做,叫我今后怎么见娘家人呀?”周维炯说:“小舅他是地道的反革命,不杀他,我们还怎么革命呢?”
    周维炯随后历任红一军第二师、第三师和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他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是鄂豫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一九三一年初第一次反“围剿”时,他先是率一个团奔袭信阳附近的李家寨火车站,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全歼国民党军新编第十二师一个旅,击毙敌旅长侯镇华,接着又率部捣毁了敌三十四师司令部,生俘敌师长岳维峻。后来岳维峻见到徐向前,问那个带兵打进三十四师师部的将领是何人,是不是黄埔军校毕业。徐向前说,他叫周维炯,“牛津大学”毕业的——意思是,周维炯土生土长,没上过什么军校。
    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高级指挥员,却死于一九三一年十月张国焘所主导的肃反运动,他是被秘密勒死的,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他留下的口供是“老子二十年后还要革命”。他的母亲是区妇女会执委,妹妹周维苔是少先队宣传员,也都受他的株连而被杀害。解放后,徐向前元帅亲自写证明为周维炯评反。
    相比于那些死在战场上的英烈,像周维炯这种死于自己人之手的烈士,更令我们万般的惋惜。
    其二是詹谷堂。
    詹谷堂一八八三年出生,是清末秀才,因为“三众”而被称为“奇人”,一是人品出众,正义善良;二是才华出众,知识渊博;三是相貌出众,仪表堂堂。因此他在当地有较高的威望。在当时,像他这种年纪、身份的人,家境殷实,生活安逸,一般情况下不会再“招惹是非”,而应该“老老实实过日子”。
    可是詹谷堂偏偏“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一九二三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冬,他和袁汉铭在汤家汇笔架山农校建立了皖西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发展进步学生周维炯、漆德玮、李梯云等人加入党组织,并成立了党的小组。从此,革命的星火便在金家寨周边开始点燃。
    一九二九年五月六日,立夏节起义爆发,詹谷堂是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而起义的主要骨干,基本都是詹谷堂发展起来的共产党员。可以说,如果没有詹谷堂,就没有这次起义。起义两个月之后,敌人重兵反扑,红三十二师不得已撤往黄安、光山,詹谷堂因为年龄较大,身体有病,不便随大部队行动,留在家乡坚持斗争,几日后,由于坏人出卖,他在一个山洞里被敌人捉住。
    他是豫皖边共产党组织和红军的创建人之一,是个重要人物。敌人如获至宝,百般招供,只要他交出党组织名单,就能活着回家,但遭到他严词拒绝。最后被敌人三次用铁丝穿胳膊游街,五次陪斩,他一直誓死不屈,多次被打得皮开肉绽,受尽酷刑。牺牲的前夜,他用自己伤口的鲜血在监狱的墙上涂下“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第二天敌人发现他已没了气息,为了解恨,仍然将其尸体拖到南溪的河边,对着头部开了两枪。
    以周维炯、詹谷堂为代表的金寨英烈,是这片浸血的土地上开出的绚丽之花。

    一本厚厚的烈士名录,装不下金寨的英灵,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烈士,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倒在了前进的路上,倒在了胜利前夕,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功勋不应随风飘逝,而应该长久地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的星光,一点都不暗淡,也不应该暗淡。英雄不死,只是凋零,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在今天更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夜深沉,我合上金寨烈士名录,起身到窗前,推开窗子,仰望满天繁星。詹谷堂牺牲之前,敌人最后一次审讯他时,说,只要你说出这里有多少共产党,就放了你。詹谷堂回答说:“多得很,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共产党。”
    现在我想说,地上有多少英烈,天上就有多少星星。他们在暗夜中发出光亮,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来时的路。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