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元典范到孙氏门风——壹品汇画廊推荐青年画家姚成林

从宋元典范到孙氏门风——壹品汇画廊推荐青年画家姚成林

从宋元典范到孙氏门风——壹品汇画廊推荐青年画家姚成林

日期:2017-11-25 18:27:07 来源:壹品汇画廊
关联艺术家:

资讯 >从宋元典范到孙氏门风——壹品汇画廊推荐青年画家姚成林

    因青年画家姜楠先生推荐,对姚成林作品做了粗略的了解,尚未及深入,却也“如见故人”一般欣喜。源于姜楠先生和姚成林先生师出同门,天然的亲近和“艺术血缘”让这种本身带有艺术精神谱系的联结具有厚度。孙氏门风绘画一路薪火相传,他们在各自的绘画领域既能守住传统,又可自创疆土。赏会大川,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思处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青年画家在逐渐靠近艺术本真的跋涉旅途,得技法,酣笔墨,醉梦逐名,乃自然之常事。唯有张弛有度、松紧得道,平常之心,难得。这是我了解到的姚成林琐碎的关于艺术的记忆片段。尊师重道的他,在某种“规则”下突围至此,却也令人惊叹。
    姚成林师从著名画家孙季康先生,又经常得其师叔马新林先生指导,根红苗正,有所开廊,却也不难理解。当代花鸟画大师孙其峰先生,是其师爷。也可是先生的先生了。孙其峰先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体系的创建者与奠基人。他的画作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民族的审美品格,以及审美习惯,正本清源,醒透自然。没有市场机制的影响、渗透和冲击,就规避了艺术的“行与俗”。我在姚成林的绘画中也管窥一二,传承有序、继往开来,方可茁壮成长,破蛹成蝶。
    成林先生痴迷于大自然的草木枯荣,花开花谢,体察大自然赐予的直接而精微的感受,并通过这些可视、可观的外界景象来感知自然,潜移默化,为己所用。使得自然的真实在传统的、具象的、写实的形态中自在的融会,使得自我的个性追求与艺术情感在这自然的创作过程中得到有效而节制的张扬与释放。

艺术简介
    姚成林、号茶花岭人、凌竹园主。1984年生于安徽宣州,中共党员。先后就读于淮南师院、安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孙其峰工作室。系中国人民大学孙其峰工作室画家,著名画家孙季康先生入室弟子。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青年美术家协会员、安徽省第十二次团代会代表、芜湖县政协委员、芜湖县美术家协会主席。美术作品发表于《美术报》《安徽日报》《淮南日报》、《宣城日报》、《教育文汇》、《教育与职业》等杂志刊登。国画作品近百幅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共青团安徽省委、江苏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美国华人联合会等企事业单位、国内外友人收藏。

砚边心语——我的赴京求学记
撰文/姚成林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做人之道,亦是治学作画之道。年轻的我,辗转几个地方,骨子里还是绘画直觉在身体里“作祟”,最终还是和画画干上了,不仅干上了,而且痴迷进去了,画画成了我的生命。我们都知道画画要有四备: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和品德四者兼备,自知天资愚钝,惟有勤能补拙;而天资和品德是先天的具有,惟有功力和学养是后天之学。
    2012年9月,我调到县三元中学,一所老牌农村初中。我开始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和专业的发展,这个时候我经过思想上的权衡,最终拿起了毛笔。拾起之前的国画记忆,开始查资料、找书、网上搜索名家视频、登门拜访求教,一头钻进了中国画艺术,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下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唯一的事情就是画画,当时为了让别人监督自己,自己还在某个论坛上立下一个帖子,一年完成500张作品,让网友监督自己,并为自己的作品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也通过此帖结识了很多朋友,一年下来确实有些收获。但又静下心来仔细一想,虽然在作品的数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对中国画笔墨的了解还是懵懵懂懂或者说是一无所知,仅仅是停留在当时认为的技法层面上,此时我又陷入了人生的的沼泽中,在挣扎,在狂呼。是继续这样在家画,还是出去找名师指点,在家画,一年好歹还能换个笔墨纸砚钱,出去学可是要花费很多费用的,又没有时间去接点小单子了,一反一正确实损失不少……
    在好友与家人的开导和鼓励下,我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孙其峰工作室。孙先生是我国现代德高望重的美术教育家和画家、天津美术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很快人民大学画院那边有消息了,我非常高兴。高兴自己能毅然决然的迈出这一步,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是自己人生中最正确的抉择了。在2014年9月1日把女儿送进幼儿园小班后,9月2日我就赴京求学了。那天清早天空下着淅沥的小雨,好像老天爷想给我弄点什么气氛似的,心情也特别的惆怅,大包小包三大件到南京上了高铁,一路上有很多思考,心情非常复杂,想念的最多的还是刚刚3岁的女儿,才踏入幼儿园,虽有万分的舍不得,但从小长辈们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
    9月的北京已经感觉像深秋似的,校园的路边到处都是法国梧桐的落叶,天空正好下着雨,感觉丝丝凉意,班主任郑春华老师在报名处帮我弄好了报名的事情后,就帮我拖着行李箱从人大的西门走到人大东门的学生宿舍,在路上郑春华老师让我在学校学习阶段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要有想法。简单的分析了每位导师的强项,让我学习上要找方法,正是郑老师的这些真诚无私的话,使我在接下来两年的人大求学路上有了自己学习目标和合理切实的安排,节约了很多时间,使自己的学习事半功倍。
    开学的那天,工作室的墙上挂上了鲜红的条幅,欢迎新同学,侧面的墙上挂着孙先生给人大画院题写的八个隶书大字“后继有人,后来居上”,用以勉励后学者。开学典礼上导师孙季康老师、马新林老师、王玉山老师、雒三桂老师、张崇强老师、郑春华老师全部到位,导师队伍可谓实力雄厚。每个进修的同学也都一一自我介绍,也谈了自己中国画的学习感受,师生交流气氛非常好,畅谈非常愉快。
    开学第一课孙季康老师主教,孙季康老师被誉为当代“芥子园”。传统功夫非常扎实。老师先是看每个同学的作业,并向同学们了解在以往学习中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基本情况,老师幽默的语言,洒脱的人格魅力征服和感染了每个同学,他做到知己知彼,有类而教、对症下药。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印证了这些。课堂中孙季康老师着重强调中国画的基本功训练——梅兰竹菊以及用笔、用墨。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雅士以其曼妙的文笔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写下许多传世的文章及诗词。之所以称他们为君子,是因为其风骨与气质都是中国文人墨客的写照:“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中国文人以其孤傲的个性、倔强的性格、高寒超逸的韵致立世,将梅兰竹菊的特质融入血脉。
    然在中国绘画史上,梅兰竹菊已成为了单独的画种。而且是以笔墨表现为主体的画种。梅兰竹菊像京剧一样推到了程式化的高度。程式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结晶。中国绘画也如此,前人通过大量的笔墨实验及大量的梅兰竹菊的训练,不断总结和传承,才使后来者理解和认识中国画的笔墨规律。
    而梅兰竹菊的训练可提炼笔墨程度。如兰草的破凤眼、梅花的枝干穿插、竹叶的重叠等,可使笔墨达到最简练最纯粹的程度。潘天寿先生明确要求:中国画以点线造型塑造形象,需要做很多功课:第一是解决书法问题,第二,传统梅兰竹菊的训练,第三是综合山水花鸟人物的传统法则上升至认知生活阶段。
    古代画家必须先画梅兰竹菊。像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和王蒙),倪瓒继承趙孟頫的枯木竹石畫法,但在笔墨上更显精到。追求笔墨灵动多变的韵味,形似不是他考慮的主要問題。而吴镇的墨竹画以简逸取胜,多一枝数叶,构图简洁明快,运笔迅疾,以草书笔画入画的韵味显而易见。
    画梅兰竹菊并非要成为专门的画家,是为了解决中国画基本功的问题。如今画梅兰竹菊的人越来越少,因为难度太大。“一世兰半世竹”,很少有人想在这方面下苦功夫。而就是这四种题材却能把构成关系繁复的中国画需要的笔墨技巧都能体现出来,可作为中国画笔墨的代表。兰草的起、行、收和书法笔法的运转是接近的且和中国绘画的发展相辅相成。宋以前,人物山水花鸟湿笔较多,只强调线条的粗细变化,如游丝描、铁线描等,点线与书法有严格的统一。元以前“理法合一”,形成有特点的刚柔相济的线条,元以后由于“书画同源”理念的提出及文人画的兴起,线条开始出现了干湿、粗细、浓淡上的变化。画家有意识地把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拿出来与书法对比,并以此来检验中国绘画。恰在这个时候,梅兰竹菊画法兴起。梅兰竹菊独立地表现画家的主题意识。
    因而接下来的中国画的训练中,梅兰竹菊花了很多时间,可谓废纸三千,只为基本功。梅兰竹菊同样触类旁通,可延伸其他众多题材。在工作室我一边学习传统的训练方法,一边又和张崇强老师学习双钩法,在生宣纸上画工笔,开始听了有些不可思议,初次尝试,有些把握不住。恰在2014年底有个国展,我是没有想法的,也不敢有想法,原先没到北京来之前,年轻,觉得自己的那点本事不得了,有点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的感觉,就自己画得最好;到了北京,看到身边的导师和同学还有每天都能看见的大型展览,对自己触动很大,越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越这样觉得,就越想了解的更多、学习的更多。
    清楚的记得张崇强老师连续三次电话鼓励并催促我准备稿子参加展览,第一次画大画,真不知所措,找不到大小头,也不会构图,线条穿插也不行,工笔的线条也不会,种种不会使我没有多大信心,此时同学于江平鼓励我,帮我修改了初稿,下定决心,干下去,于是连续四个通宵,六遍易稿,最后在张崇强老师的把关下,于12月29日我三十而立之日投稿于“悲鸿精神”展览,日子很是巧合,结果根本不报希望,寒假放假回家,一天晚饭时,突然收到中国美协电话,很是激动,甚至跳了起来,复评我和夫人一起到南京去送画稿,最后意料之外,复评通过了,第一次入选中国美协展览。尝到成功的甜头和快乐之后,接下来我就更有信心,到北京怀柔、青岛、西双版纳、菏泽、芜湖、黄山等地写生,画了很多线描稿,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也使我掌握了写生中取舍嫁接、传统线描线条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等。宋代范中立云:“师古人不如师造化”, 因为写生是为了创作,所以写生是有选择性的。
    有时需要写生整体的形象,有时要写生局部的物象,但写生也有熟悉事物,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意义。有时可以写生一枝一叶,有时则需要表现完整的对象,有时可以进行艺术加工,大胆地剪裁,这是中国画写生的特点。写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夸张、大胆取舍。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西方更加注重对象的透视、色彩、结构等,而中国画则可以根据需要只选择某一个部分,甚至可以改造、变化、嫁接,可以把不同地点、时间、物象的内容加工在一幅作品上去。
    中国画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叫默写法,“目识心记”,是为了培养画家的记忆力和艺术表现力。它要求画家能够抓住重点、突出精神,其实在中国画的写生过程中已经有创作的成分了。引用孙先生的语录其中一段“存钱与取款”的关系,其中强调国画讲究“师造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写生,要出去画速写,这就好比是到银行存钱,到创作时就好比是取款。平时不存钱,不积累,到紧要关节时只能干瞪眼,即使勉强画出来,也必然十分苍白。失血的东西总是难有生命力的。
    孙先生今年已经90多岁,之所以还能画,还能出作品,没别的,就是因为当年舍得存钱,舍得坚持不断地存钱。没有当年的写生的功底,没有当年速写的锤炼,现在脑子里一片空白,那就连赊账的地方都没有了。可见中国画写生的重要性。
    在京两年的时间感觉过得要比在家快很多,好像好多东西还没有学,还没有来得及把有些问题深入下去,更来不及和道友们聊够、喝好。大家都舍不得离开学习的校园和工作室。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导师两年中教给了我们方法,给了我们进入中国画大门的钥匙,房间怎么布置、安排得自己学会打理了。
    学画就是处理各种关系,用笔的轻重、快慢、转折、提按、往来、顺逆等,用墨的浓淡、干湿,设色中浓淡、冷暖、厚薄、清浑,构图中的宾主、虚实、开合、争让、疏密、聚散、多少、有无、高低等等,最后就是统一矛盾。掌握这些辩证的画理再结合之前训练的用笔用墨,始终把握传统这根主线不变,矢志不渝的坚持走下去,我相信自己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和同仁们一起共勉……

姚成林艺术近作欣赏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