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文献|巨匠 · 赵熙

书画文献|巨匠 · 赵熙

书画文献|巨匠 · 赵熙

日期:2017-12-08 11:42:55 来源:相艺术

资讯 >书画文献|巨匠 · 赵熙

赵熙(一八六七 ——一九四八)
    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清末民国四川大儒,世称“晚清第一词人”。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光绪十八年(二十五岁)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转官监察御史。

晚清仕林之鹤 大师风规弥远——评赵熙及其书法艺术
文/陈代星

行书《与胡孝博先生札》

    赵熙(一八六七-一九四八)字尧生,四川荣县人。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监察御史。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间,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为黯淡的一页。世纪之交、外国侵略、内忧外患、改朝换代,一个古老的封建帝国灭亡,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
    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晚清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生艰危。世界列强用鸦片和利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似一根根绳索紧勒在中国人的脖颈上。终于逼反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甲午海战以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引发了义和团造反。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摧毁了本已摇摇欲坠的古老封建帝国,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混战将中华民族的灾难推向了深渊。幸好有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给中国历史创造出曙光。

行楷《东坡罗汉赞》

    尽管外部世界燥动异常,但地处偏远的川南腹地农村却依旧平静。农夫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很艰辛,小农经济的惯常生活方式仍旧维系着宁静的田园氛围。一八六七年季秋时节,荣县城北宋家坝赵晓楼先生家第四个孩子降临人世间,取名赵熹,小名三多。这就是后来被梁启超称为“晚清仕林之鹤”的诗人、学者、书法家、戏剧家、近代教育的先行者——赵熙。赵熙十五岁时参加乡试成名后,主考官觉得原名中的“熹”字冲了宋代大儒朱熹的名,便为他将“熹”字改为“熙”字,此后,赵熙、字尧生、号香宋便终生使用。赵熙自幼聪颖,少年时就显示出艺术方面的天赋,九岁时在自家墙壁上画小虎,神气十足,受到家人与邻居的称赞。他在平静的乡间度过了十五年的少年时光,十五年中浸淫家学,扎牢了厚实的学养底子。十五岁应童子试后,开始游学。初从乡儒王义臣学,王义臣的兄长王义东工颜真卿书法,赵熙在家学的根基上又较深地濡染了颜书艺术精神。自此,赵熙打下了坚实的颜字功夫,行成了他早年以颜字为主的楷书面貌。二十岁后,赵熙入嘉定九峰书院,在学习苏东坡诗文的过程中,眼界和胸次都日益开豁。被苏东坡精美诗文吸引的同时,也被苏东坡书法墨迹中所蕴涵的文人气象所感染,他开始了对苏东坡书法的研习。但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攻读,他只好离开嘉定九峰书院。以后的几年时间,赵熙四处教塾馆为生计。他先后在四川营山县、双流县、重庆东川书院等地教塾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恰好使赵熙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了。造化于方外,成功于历炼,赵熙的诗书学养在游历中走向了成功。于诗,从五言而七言、再长律,记下了年轻学人漫漫赴任塾馆途中的所思所想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书法,在教塾馆的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强化自己对传统书法的研习。几年内,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柳公权、苏轼、赵孟頫等历代书家的书法下功夫,奠定了他一生书法创作扎实的帖学基础。可以说二十五岁前,赵熙已经对帖学书法有较深的把握了,帖学是赵熙书法的根柢。

行书《送人之楚》

    赵熙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一个川南腹地穷乡僻壤的穷青年,走进了北京,开始了他新的生命历程。北京人文荟萃的文化环境给了赵熙异常的重大影响。虽然后来因家贫和不惯京城官场应酬,曾几度离京还乡。赵熙从二十五岁到四十五岁的二十年为官期间,六度还乡,六次返京。正好在京为官十年,还乡度岁十年。在为国家效力的短短的十年光景中,赵熙由翰林院协修、编修、纂修到御史。眼界开阔了,接触了许多新事物,结识了一批新朋友,刘光第、杨锐、乔茂宣、尹仲锡、宋芸子、顾印愚、郑孝胥、陈三立、陈石遗、林山腴、罗掞东等人。尤其是与陈三立、陈衍、罗掞东、江淑海、胡思敬、曾刚甫等一批诗人在京都结诗社,吟咏唱和,清议时事,砥励振作,谏疏权贵,力挽朝政颓势,体现出了晚清士大夫的正义感。特别是与赵启霖、江春霖、蒋式惺等同事一起对权贵的弹劾,更显示出晚清一批正直言官的时代责任感。在乡十年的度岁中,赵熙秉承家训:“培育民之根本,国之根本”,辗转荣县、重庆、泸州、乐山等地办学育才。他的一批学生后来成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杰出人物,如:杨庶堪、谢持、黄复生、曹笃、吴玉章、陶闿士、向楚、黄方、孙炳文、江庸等。
    赵熙一生仕宦时期不长,从事教学和文艺创作的时间更多。民国初年赵熙归隐故里,更是以诗、书、文、词、画、戏剧慰藉平生,一生中写诗数千首,填词数百首,撰写碑志若干;绘画虽不多,清逸之气习习扑面。戏剧有《情探》、《渔父辞剑》、《除三害》等作品。赵熙对文化的态度是严谨的,他一生不断的写诗作文,填词绘画。当时书写都用墨笔,很多时候的吟诗、作文、信函基本上是生活实际的功利驱使,所思所为并非全是专门为了艺术创作,基本上是一种即兴书写。这里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为什么前人一些信手而来的墨迹作品,会给后人以难得的艺术感受呢?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现象,仔细诠释起来,十分复杂,简洁而言有四点:第一点是文化历史推移的客观价值;第二点是书写者基本功扎实,引人入胜;第三点是书写者艺术素养与综合修养随意念而自然流泻;第四点是书写者书写心理和情绪的率意放松,从自由到自然。总而言之是书写者独特的个性显现。而赵熙留下的书法墨迹作品很多,包括诗、文、词、信函手扎等,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行书《古重阳》

一、躁动的清代书坛
    书法流变到清代,已充斥着异常的躁动和变数。清统治者深知铁蹄只能征服疆域,征服不了文化与人心。清朝于一六四四年定都北京,为了稳定统治,一面大兴文字狱,剿杀反清人士;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汉学,仿明制,兴太学,行科举,以博学鸿词科招揽汉族士子。前清的几位皇帝都喜爱汉族文化艺术,清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等都十分喜爱汉文化,特别是诗词、书画。康熙、乾隆留下的诗文、书法就很多。皇帝的喜好,往往会影响社会审美,满清文化很快便和汉文化相融合了。清初期,人心思治,皇朝求稳,文化上虽有晚明风气的延续,但毕竟统治者是满清,而清人的文化因素融合进汉文化中,并以政权力量既皇权意识来导引文化的发展。清初书坛,虽然充满了王铎、傅山、黄道周、倪元璐等人的晚明书风,但随着政治的需要,很快便出现了皇帝喜欢的董其昌书风的流行。从“香光体”到适应科举考试的“馆阁体”,这一风气影响了有清两百余年。当然这种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实际生活中科举应试紧密关联,尽管这种影响有时薄弱,却从未间断过。
    清代考据学的兴盛,人们把目光投向金石、碑版的研究,其结果促进了书法的大发展。考据学对书法发展的贡献明显的有三点:第一,以傅山、郑谷口、朱彝尊等人对汉碑的研究,使汉代隶书在郑簠、金农、邓石如笔下创造性地大放异彩;第二,在阮元、包世臣的推动下,碑学的兴起,成为了道光以后书坛的主流。第三,文字学、金石学的考据之风和深入研究,钱大昕、王昶、毕沅、翁方纲等人把金石气引进了书法创作空间,使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更加丰富了。

行楷《万松深处杂钞》

    纵观清代书坛,大致分为三个特色阶段:第一阶段,雍正(一七二三年)以前。主线是:晚明书风延续了帖学精神,尤其以王铎、傅山等人为代表;董其昌书风被推崇。副线是:傅山、郑谷口开始对汉碑研习。第二阶段,乾嘉时期(一八二〇年以前),帖学发展进入清代高峰期。主线书风:在《淳化阁帖》、赵孟頫、董其昌等书风影响下,书法与科举应试结合,出现了“管阁体”。创作上,以张照、刘墉为代表,“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庵”(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副线是:乾嘉考据风行,改变了人们的创作观念。金农、郑板桥等扬州艺术家们的努力,为清代中期书坛注入了活力。邓石如隶书续接郑谷口、金农研习汉碑而以隶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阮元以《南北书派论》使碑学理论向系统化过渡。第三阶段,道光以降,主线是: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掀起了碑学狂飚。此后帖学势微,碑学大倡。何绍基、赵之谦、吴熙载、杨守敬、张裕钊、吴昌硕、康有为、李瑞清等大量的碑体书法创作面世。篆、隶、楷全面出击,风起云涌,蔚为大观。
二、赵熙书法艺术赏析
    赵熙的一生,体现出典型的传统仕人的诗、文、书、画并举的人生历程。他堪称一代文化宗师,在诗文、书法上,影响了梁任公、郭鼎堂、余中英等人;在学术思想上,影响了江庸、向楚、阳汉笙等人。赵熙生存的晚清,入仕是读书人的人生道路,典型的传统仕人第一是诗文要精,第二是字要写得好。朝廷考试对字的要求非常严厉。赵熙能中一等进士,可见其诗文书法已有相当造诣。赵熙的书法影响深远,当时成都的富绅人家皆以藏有赵熙书法墨宝为荣耀。而后来,随着赵熙书法艺术特色的不断精湛和完美,被人们赞誉为“荣县赵体”。梁启超评价“赵熙书法个人风格完全成熟,其创作活跃即在民国时期”。今天我们在研究赵熙书法的过程中,也无不为之感动。研究赵熙留存的书法墨迹,觉得其书法艺术呈现出四个阶段性的特色:
    第一阶段:幼承家学,扎根传统,力宗颜、柳、赵,打下帖学根柢。
    第二阶段:青年游历及入仕前期,就读嘉州九峰书院和塾书营山、双流、重庆等地,诗书皆学苏黄而直逼大小欧。使帖学根柢更加深厚。
    第三阶段:入仕后期眼界大开,感受北碑、浸淫《张猛龙》、《张黑女》诸碑志,书风大变,以碑笔书写的作品面世很多。
    第四阶段:退隐后,碑帖融合,人书俱老,铸出自家“赵字”峻挺峭拔的风格。
    任何一个书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同时被社会承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说近代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能被人们以姓氏冠称书法的书家为数不多,而赵熙书法则在当时就被人们称为“荣县赵字”,足可见当时赵熙独具风貌的书法已经极为珍贵了。

 

行书《与邓大人札》

    先说赵熙早期的书法。现在能见到赵熙较早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光绪二十九年赵熙三十六岁写的一幅颜体对联和一组手扎。对联的内容为“明月丹霞以游皓鹤,红波碧澥独合苍龙”。这是一幅率直的颜柳风骨相融合的作品,颜体行笔,柳体风神,结构严谨,中宫紧俭,点画疏朗,捐让合度,敛放有致。如“苍”字为了不与上“合”字争势而有意收敛体势。撇长捺短,顺势凌趋。虽然整幅作品利利生气,却因运笔蕴藉稍逊,显得老辣不够。
    而从赵熙早年在京为仕期中所写的一组手扎看,使我们更为清楚的领略到了他帖学根基的深厚。这组手扎信手挥运,意到笔至,满纸烟霞,潇洒自如,风神绰约,毫无造作痕迹。赵熙在当时就被京城圈内人士誉为信扎高手。从这组信扎墨迹看来确实名不虚传。此组信扎是赵熙三十六岁升职为国史馆协修后写给“瀛仙”这个人的。赵熙在信中叙旧之余还告知“瀛仙”自己职位升迁之事,并表明要勤奋为职,有望再升御史的心迹。从书法角度看,此信扎书法以帖学为根,娴熟的运笔,反映出赵熙深厚的帖学造诣。圆健的线条,跳宕腾挪,敛放任体,韵致活泼,自然流露出作者旺盛的生命张力。偶尔有一二方笔出现,透出赵熙开始寻求变法而吸取碑派书法精髓的信息。
    赵熙在早期的帖学探索中,对赵孟頫书法有较为深入的感悟,赵松雪书法结体精致,行笔的流畅与娴熟都在赵熙书法作品中有迹可寻。(《书与惟西先生的洛川藏松雪书》)。此件作品整体风貌统一,行笔平实直率,无险绝逼仄之态,有赵孟頫的神貌,却无赵孟頫的媚弱。虽不算精品,但仍不失为一件轻松的作品。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赵熙《庚子年日记》时,不得不为赵熙一丝不苟的书写,所留下的那么多精美的楷行书法墨迹而击节了(《庚子年日记》),你不得不叹服赵熙帖学的深厚,不得不承认赵熙以后成为大家的必然。徐无闻先生评赵熙书法说“他青年晚期以学颜为主,笔力健实,间架开张,得颜书宏大气象,中年用笔和结体,很明显的融合了大小欧阳和赵松雪的成分,形成了他自已独有的面貌。”从赵熙早期信扎的行草书法和日记的楷行书法中,都不难看到颜、柳、赵的影响。赵熙小儿子赵念君先生说;“尧老练字广收并蓄,很少长期练一种书体。”《庚子年日记》中记载了这样的情形:“七月十五,练习书法,临颜、柳、欧、米、赵;次日临写《书谱》。”可见赵熙并非局狭于一家书法,而是在临池中广采众长,提练出各家精华,熔治出自家独有的风格来。

行书录宋人句

    赵熙入仕后,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眼界与胸次逐渐开阔,加之文化环境的影响,他的书法开始发生变化了。先看赵熙入仕后的晚清书坛背景。这里可以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的描述来看当时状况“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赵熙入仕是在咸同以后的光绪十八年,正是碑学风行的时期,由于他在京时间多有间隔,碑学对他的影响就没有那样的笼罩性了。也正因为此他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他的书法在入仕后十余年仍主要以帖学为主,到《庚子年日记》仍是一笔颜、柳、赵面貌。从帖学到碑学,赵熙书法经历了10余年的渐变期。这是一个伴随着学问的深化,从帖学到碑学,再碑帖融合,继而逐渐臻于成熟的个性书风形成的过程。一种艺术修为,当被创作主体驾轻就熟的时候,往往就是求变的开始,赵熙的书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当赵熙对帖学驾轻就熟之后,自然向碑学靠拢,他本来就有颜鲁公的宏大与厚重,在向碑体书法学习中就更觉得亲切而容易入手了。作为一个学者,他学书也究根溯源。他学碑体书法,并非一开始就是《张猛龙》《张黑女》,而是先从大小欧和李邕入手,他认为大小欧书法是进入北碑的阶梯,所以他浸淫大小欧书法的时日不少,就是后来成熟的“赵熙体”书法中也很容易看出大小欧那种中宫收紧,倚侧取势和俏拔挺张的风神。同时赵熙对李邕“率直雄肆”的书法评价甚高。他在一些行书创作中有意尝试李邕书法那种掣笔直书的斩斫痛快的感觉。赵熙对唐人书法一直都十分重视,他认为唐代书法在书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唐代书法家中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的书法,他都一一精心临写过。而他一生的书法代表作品也正是体现帖学精神的一些作品,如《八月登荣德山》、《秋云易簇日常阴》等行书作品都具有典型的帖学精神。用笔的灵动与率意都是非常有美感的,整幅作品行距和字距疏朗而不板滞,信手随意而作,自自然然,没有作做的感觉,作品中夸张部分也不显得浮躁,给人余韵逶迤,绕梁三日的享受。如《八月登荣德山》{见图}中的“声”字的下行拖笔,涩而不枯,气韵绵长。《八月登荣德山》这幅作品是赵熙中年时期的力作。全章气象雄浑,体势矫健。充沛的精、气、神扬溢纸面,给人一种激励和鼓动的感昭力量。我们从审美的角度看,感观刺激之后已在心底留下一段雄壮的军旅进行乐章。四联并挂,第一联重,第二联轻,第三联重,第四联轻,重-轻-重-轻,视觉在跳跃中感受到痛快,心灵在体悟中被跳宕的节奏所震撼,时而雄壮,时而轻盈舒畅,复归强有力的雄壮,又再归回平缓自然于无声处,真是玄妙而不可言状。赵熙写字很看重墨的运用,在此幅作品中可领略到赵熙用墨的妙处,开章浓墨完成第一个节奏,接着一段轻健的枯涩线条,再往下来又是一段浓墨构成屏障,又下一个层面便是一泻枯健的运动着的精灵在轻盈地跳跃、动荡,在“声”字处达到高潮。赵熙用墨实在,运行中,墨厚实者,沉稳而凝重,使意象血肉丰满;墨轻涩者,劲健而力张,构成骨气挺立,灵动自然的墨象。虚实变幻,给人燥润相谐,自生风情的律动快感。其间,用笔的丰富性也令人印象深刻,全章用笔以圆为主,兼施以方,顿驻如山,流动似云。“笑”字的杀锋,干净利落;“翁”字起笔的刷意,痛快生风;“成”字结笔一点,沉实飞动成隶意;“声”字逸笔为势,余韵袅袅;“陵州”二字,庄谐相衬,饶有意味。“陵”字庄严,“州”字洒落,完成上一个节奏,开启下一个节奏;“城”、“烟”一例,笔带刷意,排宕生风,字字劲挺。整幅作品笔精墨良,堪称赵熙一生的代表作,这幅作品完全可以与书法史上大师们的作品相媲美而毫不逊色。
    他的榜书大字,由于会用墨,显得精气神实足,徐无闻先生称赞他的榜书大字,“雄厚峻整,稳如山立”。倘若用墨单薄是达不到这种“稳如山立”的审美效果的。他用笔沉着处重而不滞,銛利处挺张畅达而不浮。作为诗人,他作书很少惨淡经营,总是信手而就,而作品整体风格却都和谐统一。总的说来,他的书法有学者的细微与精致;有诗人的灵性与率真;有士大夫的风骨挺然的气节;有书法里手的功夫与练达不羁的挥运。
    碑体书法在晚清已成潮流,清末的书家没有不涉及于此的。乾嘉朴学流行以来,阮元的《南北书派》和《北碑南帖论》提出“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重扬“汉、魏古法”。把北碑书法理念转化为碑学理论,奠定了近代碑学理论基础。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进一步从审美原则上对碑体书法进行了肯定,并从碑体书法技法特点上进行了深刻讨论,使碑体书法理论更加具体和精确。而康有为推波助澜于帖学势微的现实中,促使碑体书法终于成狂飙席卷国朝。康有为比赵熙年长十一岁,赵熙虽然不完全赞同康有为全贬唐代书法的论说,但对于碑体书法的新意还是十分倾心,他从大小欧阳,再上溯汉魏诸碑,尤其重视《张猛龙》。北碑书法方张峻劲,貌朴骨清的金石气与赵熙胸臆间深厚的帖学蕴涵相交镕炼,碑帖融合,终于铸出了风格独具的赵熙书法,世人赞为“荣县赵字”。赵熙在碑体书法的研究上,曾一度专心致志,临池不断。所学中规中矩,他认为“凡事须规矩始,规矩者中心之极也”(《赵熙日记》)。他以《张猛龙》为主的同时也广泛涉猎其它汉魏诸碑,如《高树解伯都造像记》,他曾反复临写过。从他留下的碑体书法作品的面貌看,一部分作品谨严峻整,气骨森然,笔法沉着劲实(《谁听仁义来踞灶》),作品中透出的强健的生命张力异常感染人。从作品中,我们领悟到赵熙的碑学理念,他并不是只要求其碑体书法的简单形貌或者只是斤斤于一点一画的俏似上。而是在探索碑体书法的精气神的整体表现。细细看来,很多线条并非都是方折,外方内圆中而时有圆势的掺用,时而又有隶书的短波。但谁也不能说这幅作品不是碑体书法作品。“白鹤翔云”联与“千山结翠”联,“知人不外视”联,取势略扁,以圆笔结体,然而使人一眼便会觉得有强烈的碑体意味。此路书法与梁启超书法似乎有些神合。赵熙在诗文上对梁启超有影响,而梁启超书法没全走康有为一路,却又有些赵熙路子。笔者恰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评过梁启超书法,刊在《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记得梁启超书法写的是一九二四年的一幅碑体长联“春已堪怜更能消几番风雨,树犹如此最可惜一片江山”。与赵熙书法两相比较,结体、笔韵、笔法、章法都颇为相近。当年赵熙曾为梁启超批改过诗稿,在来往墨迹中,梁氏于书法上难免不借鉴赵熙,也亦在情里中。

行书《赠罗峰仁兄》

    从笔法上讲,方笔和圆笔的统一很难把握。赵熙碑体书法经过一段规矩之后,开始进入碑帖融合的创新探索。他的书风为之一大变,以前的中和与平衡被打破了,奇谲、倚侧、中宫紧敛,点画夸张,笔法方圆兼施,结体楷、行、碑、隶杂猱,个性化特点越来越明显的风格形成了。五十四岁那年的初秋所书斗方《君问西冷陆讲山》碑笔行草,已显出赵熙碑帖融合的书风。结体已由原来的纵向变化为横向,方笔意味明显,如“君、西、陆、云、台”等字。虽“化与孤”的笔意稍嫌轻滑不足,但有“间”字的趣味作结,全篇也稳定了。六十四岁时,在仲冬时节为乌尤寺长老书写宋朝王十朋与明朝王士禛咏尔雅台的诗为一横幅,此作品碑帖融合更趋成熟。赵熙的个性书风此时也已经形成了。体现碑意时沉稳苍劲而不板滞,体现帖意时,潇洒灵动而不流滑。
    赵熙研习碑体书法是多方位的,除了方张力凿的《张猛龙碑》、浑朴劲折的《高树解伯都造像记》、典雅遒劲的《张黑女碑》和清峻精整的《隋美人墓志》等外,他还对《石门铭》、《二爨》等有研究。赵熙六十八岁时为满鑫大师所书的《东坡罗汉赞》使人觉出有《石门铭》意味。这是赵熙书法中较为特别的一幅作品。潇洒大气,不为小节羁绊。线条构件笃实,无一点画飘浮。刷笔生风,趣韵活泼,并参以隶意,全章活力毕现。“我、佛、乎、哉”等字,十分有味道,写者舒畅,赏者舒畅,愉悦自己的同时愉悦别人。从此件作品看,赵熙此时已达到胸无一点障碍,随意生发的境界。赵熙还以二爨书体为背景制作“赵熙笺纸”,这也是一项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后来发展为自制笺纸,世人称为“香宋笺”美观喜人,甚是可爱。丙子年九月为传度大师送客到牛华溪志别而书的一幅碑笔行书,也是赵熙碑体书法中的一幅典型作品,结体略扁,中宫紧密,不容针芒;线条沉着劲扎,笔力穿纸,折处方挺,全章碑气满溢,凌凌冽冽,尤如将士列队。以气贯穿全章,连题款都是劲与气的流动凝结,形势十分完整。

行书匣中石上联

    赵熙七十岁时写给传度大师的横幅由《江安舟中忆传度师》与《冷水廛别宗镜上人》二首诗组成。此作品应该算是一幅很成功的碑帖融合的好作品。用笔率意,方圆结合。流畅处,任笔舒展,“今、丈”的长撇,“淡”的捺,“溪”的偏旁。而“南溪”二字笔断意连,呼应相衔,顾盼生韵。“烟”字,揖让相合;凝聚处,笔顿墨驻,力透纸背,气象厚重。重处凝固,轻处快意;结字大大小小,随意而出,中宫紧敛,笔势开张;字距行距清朗有致,知白守黑,风神绰约。
    赵熙书法不管是帖学还是碑学作品,大部分都以点画精到为特色。但也有一部分以简约见长的作品,如《书赠子嘉仁兄》、《书赠集常仁兄》、《书赠子骞仁兄》、《书赠乙上仁兄东坡句轴》等。这部分作品用笔简约,兼有章草势趣。行笔涉于潦草,体势也略嫌纠结,但从整体看还是有些创新精神的。 

信札

    以赵熙留下来的书法墨迹的不同面貌来做宏观分类,大概可分四类:
    第一类:楷书。体现颜鲁公风貌的作品,有对联《明月丹书联》和横幅《书宋王十朋题乌尤寺耳雅台诗》等作品;体现大小欧阳和苏、赵风貌的作品,有楷书《济善堂碑》和《藏书记碑》等作品;
    第二类:体现传统帖学的作品。有对联《书赠俊框仁兄》、《梅花开侯联》、《书赠国祥仁兄》、《书赠茂林大师》、有四条屏《庚午中秋录东坡居土记》、《书赠惟西先生》、《书赠子舆仁兄》、《书赠嘘伯仁兄》、《书赠植棠仁兄》、《书赠策良仁兄》、《书赠国祥仁兄》、《书赠见明仁兄》、《书赠变度仁兄》;有横幅《庚午九日用东坡庚午九日韵》、《花朝录东坡诗》、《戏报渻葊再纪》,小楷行书《赵熙日记》,小行书《赵熙诗稿》,《赵熙书清人词稿》,行草书《信函手扎系列》等作品。
    第三类:体现六朝碑体精神的书法作品。有对联《书賁园先生联句》、《海中大佛联》、《书赠荣居大师联》、《书赠满鑫大师联》、《书赠传度大师联》、《书赠韶丰仁兄联》、《五月中书赠传度大师联》、《癸卯三月书赠荣居大师联》、《书赠果玲大和尚联》、《书赠师种仁兄联》、《书赠肇南仁兄联》、《书赠住卿仁兄联》、《书赠秀芝堂春禧联》、《云岩寺秋霁联》、《书赠瑞圃仁兄联》、《报国寺留鉴联》、《书赠洪椿坪上人联》、《书赠星五仁兄联》、《书培公题九老寺联句》、《报国寺大和尚法鉴联》;斗方有《君问西冷陆讲山》;有四条屏《书赠克明仁兄》、《书赠秀芝堂》、《书宋王十朋、明王士禛诗》横幅作品有《丙子九日赴渝书赠传度大师》、《癸亥六月城南山中避署》、《书组诗赠传度大师》、《丙子纪行小诗》、《闻石遗老人至渝书寄乌尤山》、《人日试笔》、《丙子三月书赠传度大师》、《宿乌尤山书赠传度上人》、《录与七女》、《乌尤寺录略》、《临高树解伯都造像记》、《如此江山》、《寄怀传度大师》、《峨眉纪游诗》等作品。
    第四类:体现碑帖隶融合的作品。有对联《传度大和尚方丈室留鉴联》、条幅有《东坡罗汉赞》、《书赠子嘉仁兄》、《书赠集常仁兄》、《书赠子骞仁兄》等作品。

行书《传度上人书至订峨眉之游》

    三、赵熙的书学思想
    赵熙于书法上堪称一代宗师,在书法理论上也有相当的高度。他虽然没有长篇大论阐述自己的书学思想,但在他的诗文中不乏精辟的书学论段,此处不遑加多论,只说四点:
    第一、以“雅”作为书法的艺术标准。他认为“书贵脱俗而有雅韵”(《香宋杂记》)才是好书法,“凡诗文书画,虽聪颖而未成者,盖此事非读书不能脱俗入雅,所谓根柢也”(《香宋杂论》)。只有多读书,多读先贤之书,才能了解古人之法,才能脱掉庸俗之气。古人之法是克服庸俗气的良药妙方,“古法多一分,即俗气少一分也”(《香宋杂记》)。用“雅”对书法艺术的高低进行明确分野,完全符合历代文人书法的正宗脉流。赵熙是诗人、书法家,他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密码。他品评先人书画的标准仍然是以“雅”为准则。他在《为怀西题仇十洲梅花书屋图》诗后有注“笔意精雅,是仇英真迹也”。又在《题画》诗里写道:“野人画山只数笔,取景高于天际鸿。此外哪寻干净土,水边吟思入霜枫。”这带禅意的语境中,分明是道出了“雅”的意境。
    第二、以“新意”作为书法创作的追求。他有一段论诗文、书法的著名理论很为后人称赞,“诗文与书,一代各有风气,唯豪杰乃能挺然风气之外。后人学古,则又当通知古今风气之判,以自定其体”(《赵熙文集》)。徐无闻先生对此倍加赞道,曾引“唯豪杰乃能挺然风气之外”为题,撰文数千言以歌赵熙。我们从赵熙对古人书法的评价中更是看出了他关注创新的分量,“夫由篆及隶,变成今体,此一二千年间,实以钟王为初祖,颜公变羲、献而自成云垂海立之势,此新意也”(《赵熙文集》)。这就使我们非常的清楚了赵熙一生的艺术追求,就是要象颜鲁公那样“变羲、献而自成云垂海立之势”的新意。赵熙强调各代不同时,就有不同的时代风格,把握不同的时代风格,就能出色的创新。我们知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等说法,便是不同时代特色风格较为集中的反映。然而,创新又是每一代艺术家用毕生精力追求的崇高目标。站在传统基石上的创新,把握好历史惯性的动力,充分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风格和个性化的魅力,这种开放式的创新成功者,必将成为新的经典引导历史的前行。赵熙的书法实践,就是沿着他的艺术思想之路,挺然于风气之外而自成一家的。
    第三、重视用笔。他在《与友人书》中提出“作书先解用笔,勿使笔端裹住不出锋棱。”书法全凭健笔柔毫在使转中生产出精彩墨象来感动世界,笔法是体现书法艺术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对富有弹性的柔毫熟练把握,才能使转提按随意挥运,也才能书出美的感人的作品。赵熙在《日记》中写道“仍临襄阳,苦不得其骏快之笔。襄阳深湛晋书,尤至力大令,故如天马行空。东坡品其超妙入神,其定论也。”米芾痛快的刷意用笔曾一度深深吸引了赵熙。掌握骏快之笔而出锋棱是笔法的一种,而赵熙书法中就常常可见率意而出锋棱的笔法,给人爽快挺劲的感觉。
    第四、主张碑帖融合。赵熙学书法从帖学入手,他对二王高度肯定,“永和三日写兰亭,谁识昭陵旧典型。开幅颇惊先气绝,手捋珠子撒群星”(《题唐人影写兰亭叙》)。他特别对唐代书法感兴趣,“何子谈碑袭阮元,李行欧楷配平原。扫除晋法尊唐法,一代风流宝薛轩”(《赵熙文集》)。他对张旭、欧阳询、李北海、颜鲁公等人书法很是喜爱,说李邑书法“其书翩翩自喜,乍见不使人敬,而久乃爱之”(《赵熙文集》)。他重视碑帖过渡期的书法,认为欧阳询是上承北碑下续帖学正脉,他后期临写北碑书法就是从欧氏入手的。“北朝碑板时髦学,尚有闲情仿小欧”(《论书法》)。赵熙认为喜欢碑学和帖学都要根据自己的个体情况来定,最好是碑帖融合,“凡天资聪颖者喜南书,挟胜气者喜北书。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长短,相济而不相非,斯杰士也”(余中英《赵熙书法序》)。“相济不相非”的碑帖融合理论导引着赵熙后期的书法实践,而他非常优秀的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碑帖融合的目标,成为了一代大师。赵熙创作中那一系列碑帖融合的作品,留给了后人许多宝贵的启迪。

行书苏东坡文一则

    四、略说赵熙的其它贡献。赵熙的贡献,简而言之有四个方面的贡献,即:政治贡献、文化艺术贡献、教育贡献、维护地方安宁的贡献。
    第一、政治方面的贡献。
    赵熙一生经历了世纪之变,经历了改朝换代,经历了军阀混战。今天要对赵熙在政治上的贡献进行评价,的确是一件难事。但我们只要抓住时代发展的主脉,廓清一些枝节,就会把赵熙一系列的有积极意义的贡献整理出来。甚而会为他的正气、正义;为他的薄名淡利;为他的忠君爱民;为他的识才和重科学的精神所折服,所感佩。
    赵熙进入政治圈子,已经是大清朝最后苟延残喘的时候。前期的赵熙从国史馆编修、协修、纂修到御史的十年任期中,想人生有所作为的激情也曾澎湃过。他忧愤国是,赞同维新,积极弹劾权贵,与同僚以“小臣清议”相砥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朝廷有所振益,也曾满腔热情投身于保路运动。但天下衰朽,社稷溃败已如此,不是仅凭一二人能力挽的。赵熙面对朝政不振,官僚腐败,江山摇坠,也未曾动摇过忠君的思想。但,时代的发展,清王朝被推翻。赵熙在后期,虽然以前清遗老自居,忠君思想的内涵已经更多的转化为向往正义和爱护民生了。在社会转型期,面对袁世凯先后两次以高官厚碌的拢络,赵熙不为所动。还亲赴日本劝说梁启超不要回国与袁世凯合作。表现出一个正直士大夫不与丑类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在辛亥革命后,赵熙站在进步思想一边,同情党人,支持蜀军,并亲自为蜀军北伐而拟用川路股本向日本洋行押款购军械,到南京说服当时内务部长程德全出具书面担保,极大的支持了当时的革命斗争。一九一〇年,同盟会员黄复生、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赵熙力排众议,上疏以“朝廷渐乱,允宜改革,不应杀志士”力保黄汪。后来,黄、汪终在多方营救下出狱。一九一四年,赵熙不畏个人安危,亲自为革命党人、荣县军政府首领王天杰牺牲后主持丧事。在共产党初创期,赵熙便认为“共产者,学说甚高,其风烈烈”(《赵熙日记》)。这在当时是有相当进步意义的。他对共产党员孙俊民有很好的评价。他的学生吴玉章、阳汉笙等人后来成为了共产党的领导人。一九三〇年,荣县地下党领导人马介民、程觉远先后被捕,都是赵熙出面向地方当局交涉,以自己的亲戚为由,保释出狱的。

行书日记一通

    抗战爆发后,赵熙愤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有诗“是谁卖却卢龙塞,山海关头望夕阳”。伪满皇朝建立,赵熙旗帜鲜明,对投日的人极为鄙视,写了许多诗予以斥责。就连老朋友郑孝胥因事伪满政权,他也毅然与之断绝关系。对汪伪政权也写诗斥责,民族气节凛然可佩。平时,他不允许自己的子弟当兵,抗战中,他动员家乡子弟上前线抗日。一九四二年,冯玉祥到自贡募捐抗日,请赵熙写书法作品义卖支持抗日,赵熙极积响应,书写了好多幅品参加义卖。当时赵熙眼疾,写到后来眼力不支,只好盲书作结。冯玉祥十分感动地说:“我辈军人,收下了这些钱,如不奋勇杀敌,天良何在啊!”
    一九四一年,蒋介石想聘赵熙为高等顾问,赵婉辞不就;于后,蒋又赠送“尊老敬贤之赀费”,再请赵出面倡建和主持孔学会,都被赵熙一一推辞掉了。这些充分显示出赵熙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风亮节。
    第二、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
    赵熙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这里只作简略叙述。如果要排一个次序,那么是:诗第一、书法第二、文第三、词第四、剧第五、画第六。赵熙诗走同光体一路,在当时诗坛颇有名气,有“当代岑参”之称,一生作诗数千首。与陈三立、陈石遗等人在北京组织诗社,风雅唱和,被称为“诗坛三杰”。陈衍在《赵尧生诗稿序》中说;“尧生,豪于诗者也。观其诗,疑若鎚凿甚力,而为之则其乐而易。……余见其二百首,清奇浓淡,无不备也”。陈声聪在《兼于阁诗话》中对赵熙诗文书画评介甚高,说赵熙诗:“古体气势雄浑,近体深刻微约”;“到手千篇水泼成,诗如饭熟与茶清。寻山访古流连处,时有唐音出蜀程。……香宋诗茶香饭熟,咳唾皆成珠玑。古体兵足马肥,千言立就。近体山水清音,唐神宋貌,七绝尤多隽语”。说赵熙画:“先生能画,偶作小幅山水,淡远荒率,是不食人间烟火者”。说赵熙书法:“书法最工,初为帖学,近小欧阳。……香宋何期早放还,天教看尽蜀中山。谁言巴峡无书种,散朗人思魏晋间”。
    赵熙于词是从一九一六年起始的,回归故乡后的两年中,他作词数百首,后辑成《香宋词》三卷。胡先骕说赵熙词“吾国不朽词中人,又新添一座矣。”赵熙词伤感离乱,有姜白石,张孝祥词风。钱基博所作《中国现代文学史》称赵熙诗词“出入唐宋,袭故弥新,风调冠绝一时”。赵熙三十岁后,专心治小学古文,古文辞深得桐城文法,骈散俱精,以其刻削劲峭之文风名于世;他善写碑志铭文,当时就有很多世家人物往求碑铭传记和墓志文稿。从现存于乐山乌尤寺、峨眉山、杜甫草堂的赵熙所作碑文中,即可见出赵熙的不凡才气。今天读来也有饶有趣味。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称赵熙“学术文章,超越时流”。
    第三、对教育的贡献
    赵熙早年因家贫,从嘉定九峰书院退学后,先后在双流县、营山县等地教私塾为生计。一八九七年又应重庆府聘,赴任东川书院山长。江庸、向楚、冉兹、肖湘、成田安辉等人都是该书院的优秀学生,从这些教学育人的实践中,赵熙深深感到教学育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一九〇一年,赵熙感受到政治大局无望,认为应该“开学兴农,以培国本之策”,于是当年秋天便回川筹建了川南经纬学堂,这是创全国之先第一所州县学堂。考中国近代教育史,以一八九八年北京京师大学堂建立为标志,掀开了近代教育史的斐页。一九〇一年清王朝为缓解国内外矛盾,宣布恢复“新政”,废科举,兴学校。教育领域出现了兴办学堂的热潮,一九〇二年1月清政府开始推行“壬寅学制”;一九〇四年推行“癸卯学制”,中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诞生了。而在一九〇一年,赵熙就在四川泸州开办了川南经纬学堂,该学校所开课程有算学、机械、地理、英语、体育、经史等。还聘请了日本教师,经费由当地筹措。早期川南经纬学堂的学生有:谢持、黄复生、杨沧白、曹笃、吴玉章、阳汉笙、但懋辛,陈宝镛、黄方、孙炳文等。一九二九年,赵熙在荣县办起了荣县文学舍,以经史、诗文、算学、英文为主要课程,培养了陶元用、余中英、曾进、汪德嘉、遍能法师等人,这些人以后均成为了川渝地区教育界的有名人物。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画专集中,把赵熙作为曾在北大任过教的名人,收进了他的一幅对联书法,但赵熙何时在北大讲课,笔者考来无着落。
    从赵熙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我们可以下一个定论性的评价:赵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第四,维护百姓生活安宁的贡献
    赵熙在京为官期间,川省闹水灾,在京川籍官员联名请清廷赈灾,赵熙积极参与川籍京官的捐灾活动。一九一一年,全国保路运动风起,四川保路风潮特别高涨。赵熙被推为川南代表,不顾个人安危,以言官身份奏劾盛宣怀卖路罪。后川局骚乱,川督赵尔丰逮捕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人,枪杀请愿民众。赵熙再上疏,请杀赵尔丰,以雪死者之冤,平生者之愤。

行书自作诗六首

    军阀混战时期,荣县成了兵家争夺之地,赵熙不堪黎民百姓受动乱之苦,为了地方安宁,他多次在军阀刘文辉、刘湘之间调解。而在开战中,把邻里百姓让进家门躲避飞弹。在开办文学舍期间,教化风俗的同时,对当时驻荣县的军阀旅长余中英施以德教,他每次讲课余中英都要到场,坐在小凳上聆听他的讲课,在余中英驻荣县的三年中,荣县全境安宁,盗匪无扰,秩序井然,被外界美誉为“郑公之乡”。赵熙为此还专门为余中英写了彰德碑以激励其操行, 后来传为佳话。为了减少老百姓的赋税,赵熙亲自到刘文辉办公室为民请命。在战争中有县人被军阀抓到衙门,赵熙以同乡之谊到衙门说情救人,为百姓的安宁,不顾个人安危,曾当面痛斥军阀的不义争战。抗战中不顾自己眼病,书写作品义卖的行动给乡人献金运动很大的鼓励,连冯玉祥都十分感动。
    二〇〇五年夏,笔者与成都友人前往赵熙墓园拜谒,因不识路,向当地乡人打听。乡人热情指点后又深深叹息说,“赵熙是我们荣县的风水树,可惜风水树倒了,可惜他死了。”赵熙英名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而一度被遮蔽了光泽,然而他却成了乡人们的心碑,由此而论,赵熙也该宽慰了。
    研究近现代文化史,总是把目光聚焦在文化都市的人和事上,而生活在乡野间的赵熙却被边缘化了。但研究近现代书法史,却绕不过赵熙这一重镇。赵熙书法开宗立派,世称“赵熙体”。赵熙书法个性彰显,形成了独特的中宫收紧,体势开张,方圆兼施,俊拔挺然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梁启超、郭沫若、余中英等大书家皆出于门下,而今学赵熙书法的也不乏其人。倘若把赵熙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大师们比较,应该不在李梅庵和曾农髯二人之下,于是我们就不难确定赵熙一代宗师的地位了。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