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15年来首次大型个展巴黎再现,在他的第二故乡进入“无言的空间”

赵无极15年来首次大型个展巴黎再现,在他的第二故乡进入“无言的空间”

赵无极15年来首次大型个展巴黎再现,在他的第二故乡进入“无言的空间”

日期:2018-06-04 12:24:39 来源:

美术 >赵无极15年来首次大型个展巴黎再现,在他的第二故乡进入“无言的空间”

赵无极于作品《29.09.64 - 21.09.6, 1967》前,悉尼工作室;Waintrob, Budd Studio ©David Stekert, Budd Studio, 2018

 

      “巴黎已经15年没有见过赵无极了,实在是太久。新生一代怕是都不太了解这位与巴黎有着紧密渊源的艺术家了。”策展人之一弗朗索瓦·米肖(François Michaud)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半开玩笑地说。

 

      赵无极的画作如今备受各方追崇。近年随着赵无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一步步确立,其作品的市场行情亦随之水涨船高。然而,在过去的15年里,作为赵无极的第二故乡的巴黎竟一直没有机会为他举办一场大型个展。今年,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与赵无极基金会的协作下,展览“赵无极:无言的空间”(Zao Wou-Ki: L’espace est silence)终于于6月1日在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开放。这样的机会,即使在巴黎这样的艺术文化大都市,也实属难得。

“无言的空间”展览现场,图片来源:Connaissance des Arts

      赵无极的遗孀,赵无极基金会主席弗朗索瓦丝·马凯(Françoise Marquet)受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法布里斯·赫尔戈特(Fabrice Hergott)邀请参与了此次展览的筹备。有趣的是,弗朗索瓦丝·马凯曾作为保管员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并且,正是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赵无极与她相识相知。在这里为赵无极举办一次大型个展,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纪念。

“无言的空间”展览现场,图片来源:Picbear

      此次展览分四个部分呈现了赵无极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所创作的40幅大型作品,而序幕从画家采用新的“抽象”语言——这一概念对描述艺术家的风格同样存在局限性——时期展开。第一部分的作品大多创作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正是在这一时期,赵无极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有意的回避各种中国特有的元素,例如书法、汉字等。

《06.01.68》, 1968年,布面油画,260 x 200cm,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于1971年;©Julien Vidal / Parisienne de Photographie ©ADAGP, Paris, 2018

       展览的第二部分主要展示了赵无极在上70年代不断推陈出新的代表作。在此期间,赵无极在创作技法及思路上进行了各种层面的探索。展览呈现了大尺寸的单幅作品以及如欧洲传统祭坛画样式的三联画;我们既能够看到厚重的色彩堆叠,也可以看到轻盈的泼墨。

《10.09.72- 追忆美琴- (10.03.72)》,1972年, 布面油画, 200 x 525.7cm, 特别收藏;©Dennis Bouchard ©ADAGP, Paris, 2018

 

      赵无极非常享受大尺寸作品的创作;他曾多次表示,进行大型作品的创作让他感觉更加自由、洒脱、无拘无束。包括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在内,有不少评论家曾使用“丰碑式的(monumental)”一词描述赵无极的大型绘画创作。此外,这个时期的赵无极开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画布上的体现。创作于1972年的《10.09.72- 追忆美琴- (10.03.72)》是赵无极用画笔对其第二任妻子的回忆,表达了他的纪念与哀悼。

 

      展览的第三部分呈现了赵无极在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中期的作品。这一时期,赵无极在之前的基础上,开始了更为具体的尝试和探索。他更多地将注意力投色彩的对比、空间的排布和光影的变化等,典型的例子是创作于1991年的《向克劳德·莫奈致敬》。

《向克劳德·莫奈致敬,91年2-6月》,三联画,1991年, 布面油画, 194x483cm, 特别收藏;©Jean-Louis Losi ©ADAGP, Paris, 2018

       赵无极不太喜欢“风景”(Paysage)一词,他更倾向于“大自然”(nature)这一表述。对于这一差异,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评论道:赵无极早年在巴黎时,曾造访卢浮宫等博物馆与美术馆大量地学习和观摩古典油画。他发现,在古典绘画的语言传统中,风景画(peinture de paysage)往往存在边界——画框局限视角。赵无极不喜欢这种被束缚的感觉。对他来说,绘画创作不仅仅是再现艺术家的“所见”,更是再现“所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及思想流淌过的。这一时期的赵无极突破了“风景”的限制,开始了对“自然”的再现。

《向马蒂斯致敬,86年2月2日》,1986年, 布面油画, 162 x 130 cm, 特别收藏;©Dennis Bouchard ©ADAGP, Paris, 2018

        展览的最后呈现了赵无极大尺幅的水墨作品,包括此前从未公开展出的创作于2006年的四件套水墨作品。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极力回避中国传统艺术对自己的影响,赵无极在他的挚友诗人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的影响下,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回归。由于长时间的与中国文化刻意保持距离,反而使得晚年的赵无极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自己。在漫长的思考与探索后,赵无极得以自由地使用这些传统的语言与符号,将它们化作自己的艺术语言。与其说是对传统的回归,不如说赵无极突破了“风格”对他的限制与束缚。

《无题》,2006年, 纸上水墨, 97 x 180cm, 特别收藏;©Naomi Wengner ©ADAGP, Paris, 2018

 

      赵无极并不是一位与世隔绝的艺术家,相反,他喜欢社交、喜欢结识朋友,如对他影响极为深远的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èse)和诗人亨利·米修。同时,诗歌与音乐对他来说是平衡可见的外在的世界与其内在的心性的重要力量,这为他的绘画提供了一种张力,正如米修在1949年对赵无极作品的描述——“无言的空间”。

 

      赵无极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吗?赵无极基金会的艺术总监扬·亨德根(Yann Hendgen)说:“他当然是一个中国艺术家。但我更愿意说他是现代艺术家或国际艺术家这个词。或者,我更愿意说,他是艺术家赵无极。他集三个国度的文化艺术于一身,兼容并蓄。我们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流派在他身上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赵无极。”(采访、撰文/陈文爽)

赵无极:无言的空间

Zao Wou-Ki: L’espace est silence

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

展至2019年1月6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