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网红展”的时代到来了吗?

时间:2018-08-06 10:12:13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资讯 >沉浸式“网红展”的时代到来了吗?

未标题-13

近几年,以北京、上海为首的艺术中心城市,兴起了各种声光电的新媒体艺术展。在2017年迎来高峰,至今愈演愈烈。2017年1月上海龙美术馆的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个展《immersive light》成为各种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展”,笔者也曾千里奔袭,那日烟雨蒙蒙,参观者众多;2017年5月,佩斯北京画廊举办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 大型个展“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又是掀起一波视觉炫浪,炎炎夏日,排队者绵延不绝,后来展览延期一个月结束,据悉现在这个展览正在国内各地巡回展,票房高高。

在这样的火爆票房和品牌知名度的诱惑下,此类展览热度持续火热。此前“梵高”“莫奈”来过,为了别出心裁,那这次就邀请“克里姆特”。此外火热的七月,北京五四大街南北两侧众所周知的国内重要艺术机构的两个展览,一个上九天遨游,一个下深海探秘。这类展览都构筑一种超验审美视角,智能手机照片拍出来之后的绚烂与梦幻尤其吸引大众。最近听闻798内某新兴小型画廊也即将呈现一场类似展览,门票咂舌。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借由媒体造势,煽动观众的观展情绪,在这样的目的之下做出的展览水准到底如何?

在被追捧的“网红展”中,其实还是有大致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像詹姆斯·特瑞尔这样的艺术家,倾注所有的专注与精力去探索光的与空间的关系,他的作品缓慢而沉静,打破了观众培养的快速观展的审美习惯;此外还有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一个镜屋让参观者们透过窥视孔去观察里面,还有一个要让人们站在里面体验,在沉浸式的无限镜屋里,大量的不锈钢球通过相互之间的反射,以及和周围镜面之间的反射,营造出一种无限的感觉,但是这样的重复图形是草间弥生毕生创作的作品众所周知的形式与符号,两者的作品都有着创作的必然线索。第二个方向就是“邀请”某已故童叟皆知的西方大师来中国,比如梵高、莫奈、克里姆特、毕加索等,通过投影、LED屏幕、VR、AI等技术呈现或者复原大师画中的景象,制造出行走其中的逼真和现场感,这些展览的拥趸都是有一定美术知识或是志于培养孩子美术感知的人群。第三个方向同样以先进技术或者媒介为主要手段,在相对充足的展厅空间内用光怪陆离的,或具象或抽象的繁密图案填满六壁,这样的展览雷同性强,一般打着“超现实”“梦幻”“游乐场”的旗号,对没有任何艺术审美的人同样有强大吸引力。

最近,美国艺评人Ben Davis参观《造梦机器》网红展后将观展经验总结为以下三点:图片优先于对事物本身的经验,参与感优先于洞察力,社会性体验优先于个人经历。笔者对前两条尤其的认可,但是对第三条笔者认为应该是身体感知优先于社会性体验,因为进入这样的场域可以完全屏蔽掉现场之外的社会信息干扰,而沉浸其中。

综上所述,“网红展”的确势不可挡,已经流行全球。但是仍然要有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展览的这种形式的必要性,或者说是否是艺术家创作脉络推演的必然,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展览是徒有其表的浮华表演。在资本和商业的运作下,一味追求商业回报,肤浅借用大师IP,但展览现场的搭建匆忙,用料粗糙,非但视觉效果打折,而且在密闭展厅中呼吸有毒的装修气体也对参观者是很大的伤害。诚然大势所趋,必然细心鉴别。


编辑: 王锦婷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