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彩画"岩彩"前承唐宋 后启扶桑

中国古代重彩画"岩彩"前承唐宋 后启扶桑

中国古代重彩画"岩彩"前承唐宋 后启扶桑

时间:2007-12-04 00:00:00 来源:广州日报

资讯 >中国古代重彩画"岩彩"前承唐宋 后启扶桑

古寺秋色
岩彩,中国古代重彩画,是以矿物颜料和金属箔为主要材料的绘画形式,敦煌壁画是岩彩画的鼎盛之作,唐宋时期为绘画的主流,至明清水墨画的发展而式微。而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岩彩画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并发展。近十年来,一批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中国画家为复兴中国岩彩画作出了不懈努力,近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岭南地域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与创新》画展,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部重彩画高研班客座教授、广州美院副教授林国强老师。 记者(下面简称记):您在日本从事了多年岩彩画的研究和创作,您的画在日本得到很多好评,在市场也很受欢迎,为什么选择回中国来发展呢? 林国强(下面简称林):我自1989年进入东京国立大学研习岩彩画至今已将近二十年了。1995年我在东京举办了个展。虽身在异国,我仍关注着祖国的岩彩画振兴事业。重振中国的岩彩画事业很有意义,能为我国岩彩画振兴事业献出微力,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记:矿物颜料绘制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魅力和表现力。这种丰富的绘画语言是怎样实现的? 林:我想要画好岩彩画,首先是得掌握好岩彩的材料性能。我在画面中使用纯金箔、硫化箔(变色银箔)等,是把闪光色作颜色使用,并且让箔干后作摩擦处理以求得到用笔效果,并较多使用厚涂干擦法,利用颗粒颜色易产生斑驳的特点,用硬笔写擦出各种不规则的肌理造型。 记:从您的画作中的确可以看到这种难以琢磨的制作技巧,岩彩的这种制作性,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其绘画性,您是如何把握的? 林:无数的传世名作,都是在大师们日以继夜的“制作”中诞生的。工匠不可能成为大师,而大师通常都是“工匠”。数千种的岩彩画材料和各种技法融会贯通,产生的是一种斑驳厚重、色彩浓烈、与笔情墨趣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但是,在追求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如何保留中国传统绘画中把作者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的书写性和绘画性,一直是我思索的问题,并在我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记:的确,在你的画中我感到如宋元山水画般的意境,是吗? 林:对,在我研习中国山水画的过程中,非常推崇范宽等大师的作品。我学画的主要历程在中国,深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熏陶,今天的作品理所当然会带有中国画的意境。 记:岩彩是从中国传入日本而发展的,如何使中国现代岩彩不具有明显的日本画烙印,而有自己的面貌,即本土化、民族化? 林:岩彩画是随着佛教东渐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二战后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颜料的领域,常用的材料已达四千多种。常有人提出避免中国画的岩彩带有日本画痕迹的问题,我对此是持乐观态度的。现学有所成的同道们每个人都有独自的画风,有中国的血统并且受中国文化传统的滋养,绝非学会了现代岩彩的技法所能轻易改变的。 记:中国画自宋以后就开始重书写,轻制作,“水墨为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所以一些画家把使用矿物性颜料进行创作作为中国画创新的一大契机,您怎么看? 林:汉唐前曾经是色彩斑斓的中国画、曾是主流画派的岩彩画,在宋元文人画兴起后被逐渐边缘化了。近十年来中青年岩彩画家在中国画坛已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艺术普遍注重材质美感和触觉肌理效果的今天,岩彩画丰富多变的新材料和新技法无疑在中国画的创新中为我们拓展出一个新的天地! 记:日本岩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放弃线条,或者说削弱线条的表现力,直接用色彩造型,而线条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最具魅力的表现形式,您在创作中有没这方面的考虑? 林:日本当代岩彩画有少量作品仍见传统绘画的线造型为主,但主流已是以色彩造型。我画的岩彩画因材料特性、画面色彩和触觉感肌理追求等原因,故无法如以墨线画般在宣纸或绢上去强调用线造型。但早年练就用墨线写生画树的功夫随时可用,如此次展出的《寒林夕照》、《冬之夜》就是证明。 记:岩彩画现在越来越多地在建筑装饰上运用,您如何看岩彩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 林:在日本,大幅的岩彩画作品被收藏后悬挂在宾馆、公司、政府机构的接待大厅。但在中国则刚起步,市场还不成熟。岩彩画因色性稳定,经久不变;色彩浓烈,丰富耐看,与现代的室内装修非常吻合,必将受到大众的青睐。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