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道相契(绘画以外的徐惠泉)-陈危冰

艺道相契(绘画以外的徐惠泉)-陈危冰

艺道相契(绘画以外的徐惠泉)-陈危冰

时间:2006-09-26 16:47:00 来源:陈危冰

名家 >艺道相契(绘画以外的徐惠泉)-陈危冰

想写惠泉兄的故事其实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由于工作的关系近五年来我们俩几乎是天天在一起,但真要动笔总不知该从那里着手。春节前我跟自己说;这次假期间我一定要完成这件事,免得让它变成心病而搅得自己心绪不宁。其实闭上眼睛想一想,梳理一下与惠泉兄自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同学开始起这二十多年的交往,随手拈几个片段来写写都是很有意思的。 记得在拙政园之桂花院南窗读书的时候惠泉兄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和团支部书记,那个年代的学习氛围、现在想起还是令人留恋的,因为文革刚结束,中国的文化教育都在“拨乱反正”和复苏阶段,许多人想读书却苦于没机会,尤其是已经走上社会的年青人,能进入艺术的殿堂(当时美术类学校少之甚少)如鱼得水。作为“学习委员”的徐惠泉肯定要“以身作则”,他从不放弃任何的间隙,临摹,画速写,勾白描,习书法。平时在他嘴里说得最多的画家是:陈老莲、任伯年,与人争论最多的画家却是贺友直、顾炳鑫、华三川等。何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看到的参考书其实很少,能遇见的经典资料实在是凤毛麟角,学人物画许多人都是通过临习连环画而得到启蒙。对于梦想成就绘画大师的莘莘学子自然是于“小人书”作者不屑一顾的,班级中不自觉地形成二派,而惠泉显然是主张“拿来主义”,只要能学到东西,练就真本领,“借船过河”也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平心而论,八十年代的连环画坛应该说是非常热闹的,许多当代的著名人物画家不分画种,都把热情倾注在方寸白纸之中而陶醉。在这里惠泉不光得到了造型的磨练,日后的创作意识同样得到较好铺垫。记得在1981年我们一起去杭州看一个画展,为了节约时间只能利用星期天乘苏杭夜班轮船,而卧铺对于穷苦学生来说却是“奢侈”。惠泉为了确保精神饱满看好展览,在别人的座位底下铺上报纸穿上塑料雨衣,将就了一个长夜,未料早晨“起床”的他就象是从垃圾箱里钻出的“洪七公”。然而回到教室里的他却兴奋了好几天,显然艺术的享受不是物质可以比拟的。“学习委员”在学校里多半是由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担任,不过我们的这位班干部有一次在全校大会上却被校长点名并作了一次全校检讨;事情缘由也是为了观看画展。那年“美国波士顿博物馆馆藏绘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展期很短而观摹的人却人山人海,我们班集体申请赴沪观展三四次均遭校方拒绝,几位班干部和大家商量决定集体请假自费赴沪,如此机会实在难遇决不能放弃。未料此事一出,整个学校如同砸锅一般,校方非要严惩为首的班干级。无奈惠泉作为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自然是必须作深刻反省,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承认错误,并被处以集体停课三天,以整校风班纪。事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想此事也许不该发生,因为现在我们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已经非常的频繁。只要你有兴趣和时间几乎是天天能看到各种展览。然而由于追求艺术的痴心和求知的欲望,徐惠泉和他的同学们为之付出了代价。 惠泉学习上是用功的,然而他却不是人云亦云、随风而逐的那种盲目崇拜者,记得在观看一个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家个展时,他在画展留言薄上留下了他的观后感,当然作为学生他的言辞可能有些偏激,却表露出他的深思熟虑和独具个性的思维方式。同样成名以后,他的那种独具形式、风格迥异、一目了然的“徐氏”彩墨人物画让人们赞叹不已。著名艺术评论家谢海在论及惠泉绘画时说:“当代水墨画家中有不少人似乎想从无可挽回的远古拯救一种今日看来是无法企及的文明……窥视一种不复存在的生活,流连于一种旧的人文关怀,对被怀旧的一切若有所思,说穿了就是在都市文明挤压之下的一种本能。应该说,徐惠泉的作品所表映的内核与之最匹配不过了。”而惠泉自己却如是说:“画面传达一种怀人、怀旧、怀乡的情调,犹如一首古老的山歌,一杯苦涩的咖啡,或者是一壶清香的新茶给现代都市紧张繁忙的快节奏生活中注入一股清新、柔和、幽静、恬适的气氛。” 我注意惠泉的绘画作品的背景中时常出现的二个元素;一为荷花,一为书法。然而就是这二件“物件”却涵盖了中国人文精神中寓意和表现二种形态。《听荷》、《采莲曲》、《藕香》和《荷韵》,是其经常的画题。惠泉画中的女子和香莲、荷韵似乎都具有象征意义,就如“燎沈香,消溽暑。鸟催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檝轻舟,梦入芙蓉浦。”“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宋代周邦彦因雨后风荷而思忆家乡的往事。元代刘秉忠对败荷的感慨生发对人生的悲叹。自古文人墨客借物抒怀,触景生情。作为画家的徐惠泉常以荷花来构画他不同的画面自然与他对这种植物有着别番的意念,我知道他自小生长在江枫桥边,听着古刹寒山寺的钟声长大,远去的涛声伴着“濛濛万倾水云风”似乎仅留存“八月犹残菡萏红”。而今他的画室就以“莲香轩”而名世。也许他有许多“荷花”的故事,抑或是他精神上某种情结。我只知道“荷花”自古文人用来喻物明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蒲。”却写出了谦谦君子们洁身自好的道德规范。 同样大人劝勉小孩做人必须如同写字要一笔一划堂堂正正。中国的书法艺术挥舞的是笔墨,书写的是人生,表达的更是精神,看着惠泉画面上时隐时显,斑烂缤纷的书法背景,我们能否读出惠泉所要表达的语境。 作为画家的徐惠泉,他在艺术发展中追求着创新、求变,以此找到个人化的语式并由此确立个人图式的独创性。而现实中的他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近似重彩的处世准则,继续实践着人生的“六法”画理。 尊敬老先生是其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无论平时工作上迎来送往,只要上了年纪的老者,不管是专业画家还是业余爱好者,凡是有求于他,他都会认真去做;有一年中秋节,为了帮助一位老画家处理事务竟耽误了与家人的团圆。每年春节走访慰问老同志是美协工作中的一个内容,在常人眼里这似乎是官样文章,走走形式而已,然而惠泉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作为一个文化大市,又有着众多全国著名画家和庞大画家群体,其中老同志、老画家是我们这个城市的一笔重要的艺术财富。美协应该把他们 奉为“珍宝”。这就象一个四世同堂书香世家,长辈们健康长寿,儿孙们又自强不息。又何愁这个大家庭,没有兴旺发达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在许多人的眼里,惠泉是个做事情的人,换句话说他是个非常敬业的人,他可以把画画得如此像模像样,他同样可以把美协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事实上他也一直努力地这么做。基于此,苏州市文联的领导对美协的工作也非常肯定和赞赏。而美协的主要领导更是放心大胆地支持着他。因此即使春节前工作再繁杂难以应对的,然而慰问老同志却是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大事。其中有位老先生因中风长年卧床不起,又无小辈照顾,有一年突然失踪,当下忙坏了徐惠泉,几经周折方打听到被其亲戚接去照应。惠泉和他的同事们仍不厌其烦,坚持送去那份尊老的爱心关怀,用真诚感动了老先生及其亲友。作为美协的驻会干部徐惠泉必须经常协调、处理方方面面的繁杂事务,还得担当策划各种大小美术活动,为了避免出现差错他却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时常还会被别人误解而遭责难,他多半是一笑了之。记得有位作者由于作品在省展中落选,受人唆使在省文联发难,惠泉连夜赶赴南京劝说至半夜,把其领回并送至家中,制止了不测的发生。其实对待这件事的处理,作为美协可以不出面干涉,因为这位作者本身也是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从责任角度出发,首先得由其所在单位出面来处理这件事。然而惠泉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承揽,且圆满解决了此事。事后他对我说:“从美协工作的角度出发关心画家的状态也很重要。那位作者本质上也是对参展这件事太投入,我们美协出面为自己会员解个围,给些帮助也算是工作的需要。” 作为颇具实力的中青年画家徐惠泉在全国已经是享有相当知名度,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朋友可谓应接不暇,其中也不乏一些心怀图谋之人,而惠泉都是以礼相待,从无恶言相向。有纠缠不清之徒也总是好言请还,这实在难能可贵。若有朋友自远方来那怕是素未谋面,他以诚相待、热情待之。记得有一对北方的画家朋友造访,不料他外出开会,回来已是深夜且下着大雨,但惠泉得知后连忙赶至其下榻宾馆招呼,接连陪了二天游玩,深得朋友的感动。 在圈内常论及“画品即人品”这句话,大家都试图于此修成正果,然而人格的完善是道德和行为统一的完善,其实画品和人品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我在这里喋喋不休似乎有为老同学论功摆好之嫌,其实许多明白人在欣赏徐惠泉一幅幅笔墨精良的重彩画的同时自然会读出其画之三昧。 2005年2月18日于南田堂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