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大海 永远的水兵》——记海军画家王利军

《永远的大海 永远的水兵》——记海军画家王利军

《永远的大海 永远的水兵》——记海军画家王利军

时间:2008-03-03 09:18:45 来源:

名家 >《永远的大海 永远的水兵》——记海军画家王利军

/许向群

    在几年前的“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大展”中,一幅名为《破晓》的优秀奖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画面十分单纯,前景是持枪值勤的水兵,背景是军舰、鸥鸟、海浪,典型的海军题材,常见的表现内容,但却给人以崭新的视觉感受,有着一种深邃的意蕴。它不同寻常的形式语言,把强化的笔墨与自然、协调的肌理效果相结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背景的处理,吸收了现代构成的因素,精心安排了黑、白、灰的节奏关系,同时兼顾了笔墨的书写性,既成功地衬托了前景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又强化了画面的动、静对比,加强了形象的力量感和视觉张力。于是,我记住了王利军这个名字。不久,他来军艺学习,彼此有了见面的机会,并逐渐熟悉起来,对他的作品和艺术追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为海军的一位画家,又长期在海滨城市青岛生活工作,王利军对大海情有独钟,对水兵充满敬意。他把自己的画笔伸向蔚蓝壮阔的大海,伸向水兵的精神世界,创作了一批以大海风光、水兵生活、海岛风情为主题的作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王利军曾写道:“使我获益最多的莫过于那辽阔而富有诗意的大海、坚如磐石的海岸以及心如这大海一般宽阔、意志如这海岸一般坚强、情怀如浪花一般浪漫的水兵。坐在海边看海潮、听海音、嗅海味、读海韵、念海情……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利军的创作从内容上是和大海、水兵紧密相连的,他的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进军艺前与军艺毕业至今,创作的作品在内容与表现形式都在逐步的转换和深入。

    王利军进军艺前的作品里感性的东西比较多,直觉的成分较大。从题材的选取到技法的运用,都有些情之所至,信手拈来的感觉。如《海之子》、《链》、《老家》、《姐妹》、《小岛》等,这些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扑面而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由于作者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人群之中,因此,在表达时显得十分自信和自然。这些作品在技法形式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连续性,而是根据每幅作品题旨的不同而采用的了相应的表现方式,有一种鲜活的朝气,蕴涵着可贵的潜质。当初王利军的作品能够选全国美展,在《万里海疆画展》和其他全国性美展多次获奖,这样的成绩对于一名基层的美术骨干来讲是非常突出的。但他没有自我陶醉,反而在创作中有了危机感。王利军渴望找到自己的语言,画出个性来。他越来越感觉到要将自己的鲜活感觉与兴趣点完整地表现出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光凭对生活的熟悉,靠一时的冲动,或许能够抓住事物生动的一面,却难以捕获事物深刻的一面。反思自己的作品,他觉得一些不成熟、较随意的现象,影响了他品的艺术质量和最终的视觉效果。于是,他有了学习的打算,他的创作也因为他的思考而开始进入转型期。

    军艺的学习是严谨而开放的,一方面王利军不因为入学前有作品而放弃对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创作上也调整了思路,更加注意笔墨的塑造功能和形象的感染力。入选全国第九届美展的作品《警报》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样是水兵题材,在观念与技法上与《破晓》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造型上在注重整体感的同时,克服了概念化的弊端,刻画了一些精彩感人的细节,使水兵的形象变得更丰满;衣纹的处理也很有特色,既体现了结构,又根据风势的方向,展示了笔墨的节奏魅力,加强了画面的动感和形式感。之后,他创作的《抗联战士》、《火红的歌谣》、《涛声渐远》等作品,在形象的刻画和笔墨的运用上都趋于工细,法度严谨,朴实到位,看的出在消化两年所学的东西。他在军艺学报上曾发表了题为“沉醉生活  清醒创作的随笔,其中有:“作为一个以画为伴的画家,对于自身艺术价值刻意追求莫于寻求到生命的“梦”境与“醉”态。自然、生命与生活并非蜜做的胶糖,亦有黄连般的苦难;大自然就本质而言只是客观的存在,但对于热爱生活的人而言,这一切都会变得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王利军对于生活的认识,已经从表面的随意采撷发展到演算的体验,他开始注意对生活的理解和沉淀。

    王利军近期创作的一系列以水兵生活为主题的作品突出了他在艺术上新的追求。在创作这批作品时,王利军已是海军文艺创作室的专业画家,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尝试。他力图从一个平常的视欠角去重新审视他十分熟悉的水兵生活,真实地体现出他们的生活状态,从平常中折射出不平常的美来。在中国画领域,表现现代工业题材一直是一个难题,大量规范的钢铁机械与中国传统的笔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军事题材中大量的现代化装备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画家在表现这类东西时,或避重就轻,一带而过;或采用遮、藏的办法来掩饰、取巧。敢于面对冷冰冰的机器仪表,是要有一定的胆识和技术准备的。王利军的这几幅作品没有回避这个难题,而是竭力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准备去努力刻画它们,调动一切手段来捕捉体现在它们自身上掩藏的画意。如他创作的《轮机兵》,画面中出现了大面积的管道、阀门、仪表电缆等复杂的结构,为发给笔墨留有一定的空间,在面积较大、形态较规模的机械上,他着力体现墨的韵味和物体的质感受。对错综复杂的细小设备,他努力发挥线的作用,表现出笔的节奏和机械的力感。为了使面与线、笔与墨构成有机的一体,他还将蒸气的虚与设备的实交织在一起,既增添了气氛,又使画面陡然间灵动起来。在这幅画中,人物与环境是不分主次的统一体,技法的高度统一和准确运用,使这个难以入画的平常场面具备了艺术的感染力。《青春无悔》用同样的手法反映了两名轮机兵的形象,这幅画在人手的塑造上摒弃了情节的因素,突出了人物形象的魅力。一名军官与一名士兵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前言,视角与观画的观众在一个水平面上,这种目光与目光的交流,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想象。两人之间既是官兵关系,更可能是师徒关系,两人之间强壮与清瘦、稚嫩与沉稳、活跃与内向等外貌和个性,都在这不经意的对比中取得了意味深长的视觉效果。机械组成的背景,采用了一些鲜亮而厚重的石质颜色,强化了画面的平面效果和构成意识,加强了人与景物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出人物在艰苦的环境里默默工作、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王利军是个很细致的人,做事、想问题都很周到,这些特征在他的画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他谦虚的品格与追求完美的个性,使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创作中不断给自己的确立更高的目标。永远的大海、永远的水兵,作为一名年轻的海军画家,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利军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许向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8/邮编100081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