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政治学——评“童子军”系列雕塑

儿童政治学——评“童子军”系列雕塑

儿童政治学——评“童子军”系列雕塑

时间:2008-06-25 10:47:42 来源:

>儿童政治学——评“童子军”系列雕塑

 

郭其鹏创作的《童子军》系列雕塑,构成了一组少年童话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回到了我们的童年、回到了我们的记忆深处,同时也隐喻了儿童政治学的故事。

在当代的雕塑语言中,如何建构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方式,一直是雕塑艺术家追求的东西。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艺术力图突破自身媒介的形式局限,进入到观念的张扬中,这对于艺术家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艺术家多年来在艺术的王国里思考、探索他的艺术选择,先后创作、实验了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这些都为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这组“童子军”系列雕塑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艺术家超越了雕塑语言的局限,不是简单停留在个体雕塑的静态模拟中,而是将雕塑放大成一种有效的叙事结构,让雕塑成为表达艺术意愿和构思的媒介。这样的雕塑艺术创作不同于单件雕塑作品,要求对作品有整体的构想。也就是要整体地驾驭作品,并且在创作中始终都记着要跨越单一媒介的局限性;其次,他将自己的艺术思考与生活记忆结合起来,谋求突破形式与内涵的冲突,着力于让媒介说话,让艺术生动起来。这是艺术家的最大考验,往往决定了艺术家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艺术家的艺术立场。艺术家在此力求确立自己的艺术语汇,使其在当代艺术的多样化格局中创出自己的语言。

于是,当艺术家创作出这组“童子军”系列雕塑时,我们不是在观看一件件零散的雕塑作品,而是随着作品形成的故事叙事进入到历史中,彷佛我们聆听到了沙哑的号角、震天的锣鼓,一脸稚气的队伍步履矫健地向我们走来……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艺术家用立体形象还原了一段历史,也捕捉了一种现实的儿童政治学神话。儿童既是自我的童年,也是社会的童年,期待于童年的就是期待于社会的,最终创造的这组《童子军》群像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现实。童年不是梦,往事如云,“童子军”不仅唤起沉重的历史记忆,也指向了梦想未来的心灵。没有童子军的故事,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多是不成立的,童子军作为一种社会的期待和塑造,意味着社会政治哲学对人类社会的期待和塑造,甚至不乏理想的乌托邦理想灌输。于是,作为社会未来的“童子军”就成了社会的基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的必然之路,我们每个人也因此有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童子军”故事,我们每个人今天的思维与行动都不无干系地与这种儿童政治学有关。

也正因如此,“童子军”系列雕塑才打开了我们的心扉,让尘封已久的儿童记忆复苏,让遥远的儿童军歌重又回荡在我们的耳畔乃至心灵。

2008127  北京花家地

 

(作者:美术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王春辰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