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市场不再一枝独秀 朵云轩:曾经领先一拍(图)

拍卖市场不再一枝独秀 朵云轩:曾经领先一拍(图)

拍卖市场不再一枝独秀 朵云轩:曾经领先一拍(图)

时间:2008-11-06 15:00: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拍卖 >拍卖市场不再一枝独秀 朵云轩:曾经领先一拍(图)

朵云轩首拍当场以最高价成交的《晚山看云图》,作者张大千。

全球金融海啸是否会波及到艺术品市场?带着这种不确定性预期登台的伦敦佳士得,首回合出师不利,给拍卖季蒙上了一层深重的阴影。群情黯然之中,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在网站上发布了08秋拍公告。公告说,朵云轩08秋拍将在12月21日举行。

    12月21日是阳历中的冬至。“冬至一阳生”,或许,朵云轩希望借这个日子,给寒意沉沉的艺术品市场带来些许暖意,就像它16年前做过的一样。

    拍卖行面临被拍卖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6年11月,作为前沿阵地的广州,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第一家拍卖行——广州拍卖行,标志着拍卖行业在大陆销声匿迹28年之后正式复出。

    重生的拍卖行业,主营业务在于法拍,即拍卖罚没的土地、房屋和破产企业的动产等等。伴随着1988年后的破产潮,拍卖业复苏后的头几年,长势喜人;但不久就遭遇发展的瓶颈。国家政策的调整,特别是有关资产性质的争论,使火爆的国有小企业拍卖受到严重干扰,陷于停顿状态;另一方面,一些拍卖行举行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尝试,也无果而终。对许多拍卖行来说,1990年至1991年,是噩梦一样的低谷期。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拍卖行自己面临被拍卖的境地。

朵云轩领先一拍

    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适时发表,不啻给拍卖行自发的探索开了一路绿灯。时任上海拍卖行经理的林一平对拍卖做了这样的解读:“拍卖不是专门处理罚没物资的机构,而是市场机制的一部分,市场上一定有适合拍卖的物品。”

    他的想法与同处黄浦江畔的朵云轩总经理祝君波不谋而合。祝君波前往香港观摩拍卖盛况,艺术品拍卖前后巨大的价格落差令他错愕不已:平时在朵云轩几千元就可以出手的书画,到了佳士得、苏富比,身价翻着跟头往上涨;张大千的作品拍到200多万港元,程十发等名家的作品也能达到几十万港元的价位,而当时,朵云轩加上上海书画出版社一年的利润才160多万元。“我们与市场严重脱节了,拍卖行这种中介行为,为交易双方服务,是借鸡生蛋而不是杀鸡取卵,朵云轩百年老店要生存、要发展,非走这条路不可。”

    当时,港台有一些专门做这路生意的画廊老板和经纪人,他们辗转来到内地拿货,转手就卖给热衷于此的富豪和收藏家,剩下的还能拿到美国去,再赚个盆满钵盈。要改变这种生存秩序,也只有创办拍卖行一途。

    1992年8月,朵云轩领到国内第一张艺术品拍卖行的注册证书。此前的拍卖行都以物资拍卖为主,而当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艺术品拍卖的公司诞生之时,只有4个人和30万元的注册资金,挤在朵云轩顶层加出来的20多平方米的简易房里。经过将近一年的精心准备,1993年6月20日,由书画名家谢稚柳执槌的朵云轩书画专场拍卖在上海静安希尔顿二楼拍卖场内举行。拍卖现场盛况空前,因为一票难求,连地上都坐满了人,其中不乏一些沪上名流。最终,整场拍卖以83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额落下帷幕,成交率达75.4%。

    朵云轩从文物交易的专营店和老字号转型为现代艺术品拍卖行,变化之大,影响之广,不言而喻。沪上拍卖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再次充当了“报春的燕子”,引领艺术品拍卖行业春天的到来。

    不再一枝独秀

    书画首拍一炮打响,朵云轩找到了自己的蓝海,一度独占了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5月和1994年6月,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相继成立。朵云轩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南北两大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基本格局从此确立。

    与朵云轩相比,中国嘉德等缺少历史的积淀,也没有历史的拖累。朵云轩从做古董字画起家,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也因此恪守“祖业”,拒绝涉足油画、当代艺术、钱币、邮票等新的门类。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嘉德等则没有这些顾虑,厉兵秣马,尝试前人未曾进入的领域。中国嘉德刚刚创立就出手不凡,94春季拍卖会成功举办,意义尤为深远。2003年至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出现爆炸性成长,搭载了当代艺术顺风车的中国嘉德等拍卖巨头更是得到发展的良机。在对成交额的角逐中,朵云轩落后了半拍。

    拍卖行的成长,毕竟不能单纯从数目字上来衡量。在中国当代艺术前景不明的今天,朵云轩的坚持未必不能获得市场的肯定。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